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張麗
“臨別之際,小朋友們都很不舍,我們留下了聯系方式。短短半個月的相處,大家已經有了情感的連結!”8月18日,回憶起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營腳小學支教的點點滴滴,武漢東湖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星之夢”志愿服務隊隊長陳博文依舊感慨不已。
今年7月中旬,在指導老師康勝美的帶領下,“星之夢”志愿服務隊前往營腳小學支教,活動以科技啟蒙、民族團結教育、體育運動推廣為主線,輔以家訪、作業輔導服務。活動吸引當地兒童陸續參與,原計劃四十人的混齡課堂拓展到七八十人。
為何不遠千里前往貴州支教?20多年前,華中農業大學學生徐本禹在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為民小學義務支教,“星之夢”志愿服務隊指導老師康勝美是徐本禹的學生,也是在本禹志愿服務隊支持下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
康勝美回憶,兒時家境貧困,小學四年級讀完后,便輟學打工。得知鄉里有大學生教書,康勝美的父親喜出望外,讓女兒復學,康勝美機緣巧合被分入徐本禹所在的班級。
她本就成績優異,復學后很快名列前茅。臨別時,徐本禹為她交了六年級的學費,還留下了聯絡方式,囑咐她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盡力把學業繼續下去。
康勝美回憶,堅持不下去了,她會給徐老師打電話,雖然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但至少會給她帶來鼓勵,“徐老師是我學習的后盾。他一直資助我,高二暑假還把我接來武漢,請大學生志愿者給我補習。”
2012年,康勝美大一暑假時曾跟隨本禹志愿服務隊前往貴州支教。2014年大學畢業后,她放棄在漢工作機會,再次回到為民小學支教一年。
“徐老師原想把我們帶到畢業,最后因為各種原因去了更貧困的學校支教,我和徐老師商量,說我去為民小學支教吧,給他‘還個愿’!”康勝美說,支教結束后,她先后在湖北、貴州工作,并堅持學習,去年8月返漢,今年4月入職武漢東湖學院擔任輔導員。
暑假期間,團隊支教的學校距離為民小學約為10公里。康勝美感慨,相比她小時候,現在的鄉村小學環境、設備、午餐有很大改善,家長也愿意支持孩子讀書,“無論是鄉村的孩子,還是參與支教的學生,我都希望他們能夠珍惜時光,在學業上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