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陳勇
通訊員 王琦 李夢婷
應城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通訊員 劉佳文 攝)
腫瘤,人體細胞“內卷”之癥,是群眾最不愿遇上的病癥之一。
過去,基層患者一旦遇上腫瘤,往往需要前往省市大醫院診療,或自帶切片尋求專家會診,舟車奔波之間,確診難、治療繁瑣、費用高昂問題突顯。
其實,詳細拆分腫瘤治療步驟,不難發現,臨床上病理診斷得“快”“準”是治療基礎——一旦確診,便可對癥下藥,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
生命至上,全省病理遠程診療系統應運而生。乘此東風,湖北應城市人民醫院被選為全省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擴面試點,該市積極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上下聯通,補齊基層病理服務短板。
今年6月,應城市人民醫院成功通過省病理遠程服務平臺,實現與省級專家團的互聯互通,至此,一條生命至上的施醫診病之路,被“數智”之力快捷丈量。
“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治療腫瘤的法子。”患者群體這樣評價。
醫生通過湖北省病理遠程服務平臺進行病理診斷(通訊員 李夢婷 攝)
從“至少48小時”到“9分鐘”
8月里,正在接受結腸管狀腺瘤治療的應城市民程女士回憶起前不久的那場診斷,倍感科技昌明。
7月17日,56歲的程女士因腸道疾病被應城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
“初診據說腸子上長了瘤,要是惡性的話……”彼時,已經了解到一些病情的程女士十分緊張,在她的認知中,惡性腫瘤無疑是一場大災,要經過無數次檢查、花數不清的錢……
然而,她的緊張情緒很快被打消。
當日,院方依托省病理遠程服務平臺,就程女士的病癥發起會診。醫生把程女士的前期檢測數據制成圖文一體的“數字切片”,上傳至會診平臺。
“聽說過去化驗需要48小時才能出結果,我還得等好久吧?”等待時,程女士忍不住發問。
“不用,現在武漢同濟醫院的專家通過平臺在線看診,結果會很快的。”陪著程女士的醫院病理科主任劉永橋出言安慰。
正在程女士將信將疑之時,平臺提示音響起,結果已出:診斷為升結腸管狀腺瘤,排除了惡性腫瘤疾病風險。
“整個診斷9分鐘,真是不可思議!”聽到醫生介紹情況,程女士長舒一口氣。
根據省里大醫院給出的權威診斷意見,應城市人民醫院針對程女士病情迅速拿出科學治療方案……
據介紹,此前,該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印發《應城市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實施方案》,著力推進這項民生工程快速落實。6月15日,應城市人民醫院完成與省平臺的信息對接工作;6月21日,上傳第1例會診病例。
醫生通過AI輔助診斷技術觀察數字切片上的病理診斷提示(通訊員 李夢婷 攝)
算法取代肉眼提升診療準確率
數智并行增療效
走進應城市人民醫院1060平方米的數智化病理服務科,一絲絲沁人心脾的清涼讓人心定神穩。
今年以來,該市人民醫院累計投入資金817萬元,規范改擴建病理科室。在病理科現有面積552平方米的基礎上擴建醫技樓,按院感要求對病理科進行三區兩通道的改造達標,數智化病理科建筑面積已達1060平方米。
“建成可視化大屏、住院標本管理及送檢、包埋切片工位、標本銷毀管理四大區域。”劉永橋介紹他的“作戰室”,據他表示,這四大核心部分及其外延,追求的是極致的準確率。
劉永橋拿起一份病例“以案說法”:以往,病理醫生需要在顯微鏡下觀看物理切片,在取材2公分的細胞標本上,大概有10萬多個細胞,單憑肉眼看容易出現漏診;擁有數智化力量后,肉眼被算法取代,“有問題”的細胞便無所遁形。
“這樣能夠極大減少漏診情況發生,連同平臺專家會診,診療準確率提高20%左右,也大大減少了我們的工作量。”劉永橋說。
他的說法得到同事的印證。
“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成以后,讓患者與管床醫生在線上了解標本的去向及動態處理過程,標本處理過程更加透明更加智能。”病理醫生岳慧萍笑著接話。
醫生們表示,有著數智加持,傳統病理切片被掃描成高分辨率的數字圖像上傳,通過網絡集中各層級優質醫療資源診療病情,整個運行效率提高40%以上。
據介紹,自對接省病理遠程服務平臺至今,已完成1459例、3515片切片掃描,會診病例數98例,組織學切片數字化掃描2623張。
醫生正在通過智能設備制作病理切片(通訊員 李夢婷 攝)
“看病成本節省近3000元”
一本“看病賬”的前后對比,讓45歲的應城市民熊女士作出了最適合自己的看病選擇。
今年上半年,熊女士在體檢中發現自己甲狀腺有腫狀物,惴惴不安的她第一反應是到省里大醫院找專家給看看。
“很折騰,路上就花了半天時間。到了大醫院,看病還得重新排隊掛號。”熊女士趕到省里,一打聽看病流程,便萌生退意。
熊女士算了一下“看病賬”:路費、診療費、醫藥費、吃飯、住宿……每一樣都得多花錢,且聽說和自己相似的情況醫保可能只報銷30%左右。
面對超過心理承受能力的看病成本,熊女士怏怏不樂地回到了家。
病不能拖。7月里,熊女士來到應城市人民醫院檢查,偶然得知醫院有“遠程診療”服務,便向醫生打聽。
醫生告訴她,醫院可將病理切片掃描上傳到會診平臺,省里大醫院的專家會及時會診,“相當于通過網絡、數據把省里的專家‘請’到你身邊來給你看病。”
熊女士還得知,在保證高準確率診斷的情況下,切片免費上傳、會診費相對于去省里大醫院要少,醫保報銷比例也高一些。
熊女士作出選擇,診斷結果很快到了她手上——甲狀腺伴腺瘤樣結節,僅需經常復診。
事后,熊女士對比前后“看病賬”,粗算下來“看病成本節省近3000元”。
看病成本節省的背后,是優質醫療資源在數智驅動下的不斷下沉。據介紹,試點醫院23臺(套)高科技設備正流暢使用,確保標本數字化、診斷智能化、服務遠程化,力求有效緩解群眾 “看病難、看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