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陳洋波 王懿 向喬丹 特約通訊員 譚文博)“這些折扇很漂亮,扎西德勒!”8月6日,在襄陽堰河村的禮品店,西藏小伙白瑪瓊達拿起一把折扇,愛不釋手。
折扇上,有茶園、茶圣及堰河村風貌。這也是該村聯合書畫家創作的“堰河八景”之一。一把小折扇,折射出堰河探索農旅發展的新路徑。
目前,除了文創產品、露營基地、清新民宿、咖啡館、清吧等,該村還將打造村里首個“DIY金飾店”。
堰河村文創產品。 譚文博 攝
“新農人有很多新想法,老農人也有新思維。”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艷說,該村會一如既往地“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游財”,做好“共同締造”的大文章。
90后新農人回鄉 投資百萬打造“DIY金飾店”
綠水、青山、小別墅,美麗鄉村入畫來。8月6日上午10時許,兩輛旅游大巴開進谷城堰河村,100多名游客涌入村中。
“曾經,我們是‘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村民‘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干打壘’。”現場,村委會副主任宋鵬現場當起了導游,帶領游人走進了村中的“民俗園”。
讓游客感覺新鮮的是,在民俗園一片古色古香的店鋪中,不僅有民宿、農家樂,還有清吧、咖啡館。
在民俗園一片古色古香的店鋪中,一家“堰河味道咖啡館”顯得別具一格。咖啡館負責人李長建介紹,咖啡館于2019年開業,這里不僅賣咖啡和茶葉,還成了村民銷售農產品的平臺,年銷售農產品超過300萬元。
堰河味道咖啡館。 向喬丹 攝
“我們今天承辦了谷城縣里的相親會,伴手禮等都由我們提供。”在李長建看來,正是一些“新農人”,為村里帶來了新想法。
宋鵬,1991年出生在堰河村,曾跟隨父親赴山東煙臺開采金礦。2021年,眼見堰河發展得越來越好,他果斷回鄉。目前,他正在打造一家“diy金飾店”。
“一樓是手工制作區,二樓將打造民宿,三樓是一個露臺。”宋鵬介紹,不同于普通的金飾銷售店,這家鄉村“diy金店”主打“互動”,讓游客自己動手參與制作。同時,他特地從武漢請來了金店設計師。
為何在鄉村打造金飾店?
宋鵬坦言,他此前從事金礦開采工作,對該行業比較熟悉。并且,在他看來,村里也需要更多新產業、新項目,從而讓鄉村旅游更有“抓手”。
像宋鵬這樣的新農人,還有不少。
今年27歲的方金滿從名牌大學畢業后,直接回村和父母一起承包了300畝茶園,開了一家民宿。如今,他通過直播等方式,帶動了茶葉等農產品的銷售,其年營收達200余萬元。
記者了解到,在堰河村,有三分之一的新村民。這些新村民有從外地整體移民來的,也有被堰河村的發展吸引而來的。
“這些新農人給村里帶來了新希望!”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說,當其他村莊還在為留不住人,是“空心村”發愁時,堰河村已連續多年為人口凈流入村莊。
老農人干起“新農活” 助力鄉村振興大發展
“這是今天在我們村旅游的游客,來自西藏瓊結縣的朋友們,來跟大家打個招呼!”8月6日上午,在襄陽市谷城縣堰河村,53歲的閔洪蓮在自家茶樓通過網絡直播與網友分享她的日常生活。
“我是近兩天才摸索著開直播的,現在粉絲量有五千左右,不算多,但是能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茶經’,也挺開心。”閔洪蓮介紹,在堰河村,她家的產業包括茶樓、茶場、民宿、農特產等,早已實現堰河村“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部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10萬元”的目標。
1998年,閔洪蓮夫婦帶著1歲的兒子從深圳返鄉創業。1995年,閔洪蓮夫婦在深圳一家制衣廠打工,作為技術工,他們每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除去日常開銷和兒子的花銷,閔洪蓮夫婦返鄉時身上只有3萬元。既沒有創業經驗,又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閔洪蓮夫婦在創業項目選擇上犯難了。
“當時在家待了幾天,村里問我后山坡上種了五六畝茶想不想承包下來,我想著一年700元投入不算太高,總歸是有點事做,就答應了。”在村干部的幫助和帶領下,閔洪蓮賺得了回鄉的第一桶金。2000年,她又以每年1萬元的價格承包了村里的茶業幼苗園,精心培育茶業幼苗,到2007年,幼苗園每年的收入約兩三萬元。截至目前,閔洪蓮承包的茶園達200畝,行情最好的時候,年收入近30萬元。
群山環繞的堰河村。 譚文博 攝
為了提高茶業篩選效率,2014年,閔洪蓮和朋友共同投資30萬元,引進茶業篩選機,成立了篩選廠,一天的收入就有八千左右,日子眼見著一天天富裕起來。
2017年,閔洪蓮的“至善茶樓”正式營業,實現了自家種茶、制茶、銷售的茶產業鏈。
說起致富的秘訣,閔洪蓮坦言,除了勤勞,還得益于電商的渠道紅利。
“我賣茶葉實際上就是干銷售的,只靠線下遠遠不夠。”2015年,為了擴展銷售渠道,44歲的閔洪蓮開始學習怎么用QQ。她每天把自己的茶業、農特產等產品照片發在QQ上,通過“附近的人”帶動“遠處的人”,進一步擴張自己的銷售版圖。
一次,一個QQ上常買東西的老客戶帶朋友來買茶葉,順帶買了臘蹄子、灰蛋等當地農特產,共消費五千余元,“那是我零售買的最多的一次。”閔洪蓮說,那次銷售經歷讓她切身感受到電商渠道帶來的紅利。此后,隨著電商時代的發展,微信、抖音、快手都成為閔洪蓮銷售、引流的平臺。
“我們書記說,現在我們農民已經是‘新三農人’,手機是農具、電商是農田、直播是農活。”閔洪蓮說,以前的“老農人”現在干起了“新農活”,一步一個腳印走出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