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 通訊員 王曉麗
手臂粗的巖塊,被上下兩層鋼板以及來自水平方向的液壓油擠壓,圍壓、軸壓等數據實時傳輸電腦。8月16日,長江大學武漢校區物理特性實驗室內,該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溫韜和長江大學西藏地質災害研究團隊的兩位成員,正進行巖塊抗壓實驗。
“西藏地處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地帶,易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該研究團隊負責人、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教授胡明毅說,這批巖石樣品采自西藏山南市多個山體滑坡點位,其實驗結果將作為“西藏大型工程災變滑坡演化機理及防治機制”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交付西藏自治區科技廳。
讓長江大學“點對點”承接西藏科研需求的,是長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西藏分中心。作為全國唯一在西藏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的高校,長江大學依托這一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載體,常態化地將科研資源投射到西藏,動態解決西藏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瓶頸”。
此次,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帶著地質災害研究需求向長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西藏分中心“點單”后,該分中心立即啟動“派單”程序,梳理、整合長江大學科研資源,組建了由胡明毅牽頭、溫韜等5位副教授及近10名博士參與的科研團隊,聚焦大型滑坡的預測、預防、滑坡后的治理,奔赴山南市展開長期研究,有效促進當地減災防災。
長江大學援藏工作隊隊長許曉宏說,長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西藏分中心設立于2021年,目前有30多名工作人員常駐西藏。以該分中心為橋梁,西藏當地的政府部門和企業等,可以結合各自動態科研需求,與地處湖北的長江大學保持常態化溝通與合作,與此同時,也能更好地推動長江大學專家、教授的科研成果在西藏轉化、落地。
“通過長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西藏分中心‘嫁接’,長江大學至今已承擔科技援藏項目20余個,連續派出了12個科研團隊,投入近9000萬元。”許曉宏說,僅今年,就有8個科技援藏項目在山南市同步推進。
長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西藏分中心承載的任務,不僅是湖北科研資源的常態化精準投射,更是培育扎根雪域高原的科技研發“火種”。胡明毅說,在開展地質災害研究的過程中,該團隊不僅“一項目一策”地解決西藏在地質災害治理領域的科技研發難題,還計劃與當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展開協同研究,以項目為載體,幫助西藏培養本土科研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