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6號線的扶手吊環。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潘錫珩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 實習生 汪志強
武漢地鐵6號線一輛列車上,首次試點新增了扶手吊環。對此,有乘客認為,身材嬌小的人抓握起來更方便,也有人認為,吊環容易碰到頭,影響在車廂內行走。
武漢地鐵方面表示,這一試點借鑒了其他城市地鐵的經驗,后期將根據試點情況,結合各線路具體情況進行優化。
現場
有人習慣性抓扶手,有人嘗鮮拉吊環
8月16日中午,極目新聞記者經過近2小時蹲守,發現編號為F51的6號線列車為安裝扶手吊環的試點列車。上車后,記者粗略統計發現,每節車廂內安裝了近90個吊環。吊環間隔距離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相隔近一點,有的又遠一點。吊環主體為透明塑料材質,中間部分插著可替換的方形彩色卡片,畫面內容并非明顯的商業廣告。
列車行駛到漢口時,車廂內的乘客漸漸多了起來。記者注意到,站著的乘客中,部分男乘客或握著立柱,或抓著橫桿,使用吊環的人并不多。“還是直接扶欄桿順手一些,不太習慣拉吊環。”而一些身材相對較小的女乘客或者少年兒童,則更多使用新安裝的吊環。還有小朋友放著空位不坐,專門拉著吊環站立,感到很新鮮。
記者身高1.75米,在車廂內行走時如不注意避讓,頭部容易撞到吊環。位于車廂中部橫桿上的吊環高度更高一點,下沿大約位于記者額頭處,而兩側座位上方橫桿的吊環稍低,大約到記者口鼻部。乘客在坐下與站起時,幾乎都會專門抬眼看一下吊環,避免碰到。
聲音
乘客有贊成有反對,正反方各占一半
市民乘客對地鐵車廂內新增扶手吊環怎么看?極目新聞記者兵分兩路,在地鐵內外進行了采訪。
因為吊環將扶手橫桿的高度降了約20厘米,受到不少扶橫桿吃力的乘客的歡迎。一名中學生經常坐6號線出行,她很贊同加裝吊環。“我身高1.6米,吊環在高峰期比較有用,適合車廂擁擠的時候,仿佛就是為我這種抓不著橫桿的人準備的。”
上班族趙先生身高1.8米,對于他來說,吊環既有好處也有不足。“毫無疑問我們高個子很容易碰到頭,人多的時候在車廂里行動要特別小心。但我抓了幾次吊環感覺也不錯,手臂不需要抬那么高,好像也會舒適一點。對于老人、小孩可能更實用。”
采訪中還有人認為,抓吊環的穩定性沒有直接抓欄桿好,在列車啟動、剎車、拐彎的時候,人的身體可能出現傾斜和晃動,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在記者采訪的近10人中,對于地鐵增設扶手吊環一事,正反意見雙方各占一半。
回應
將根據試點情況優化,結合具體情況安裝
事實上,國內其他城市的地鐵,對于車廂內是否安裝扶手吊環也并沒有形成統一標準。極目新聞記者整理公開信息發現,在基礎款之外,不少城市地鐵有形式各異的特色吊環。如成都地鐵3號線熊貓頭部造型的吊環,呼和浩特地鐵1號線龍頭造型的吊環,香港地鐵迪士尼專線米老鼠造型的吊環等。
在武漢城市留言板上,近年來建議武漢地鐵增設吊環的呼聲并不鮮見。此前,武漢地鐵表示,在車輛設計制造前充分征求了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乘客意見,充分考慮了乘客身高差異,在車廂內車門和座椅兩側、車廂中部和車廂連接處設置了立柱,車廂內部座位上方和中間設置了長短橫桿,可以滿足大部分站立乘客的抓握需求。設置吊環只能起到部分輔助作用,同時吊環拉手對車廂內站立的乘客和在車廂內通行的乘客均有影響,造成不便。基于以上幾點,武漢地鐵車廂內未設置吊環,運營十多年來整體情況較好。
而目前開展的這項試點,是武漢地鐵開通20年來首次增設扶手吊環。武漢地鐵方面表示,這一試點源于借鑒國內其他城市地鐵的經驗,目前僅限6號線的一輛車,后期將根據試點情況對吊環設置形式、數量進行相應優化,并根據各線路具體情況開展列車吊環的安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