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紅。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向一帆 見習記者 張靜嫻 通訊員 彭曉峰
“我喜歡挑戰,也希望你們敢于挑戰,有創新突破。”近日,在武漢科技大學的實驗室里,丁文紅穿著一襲整潔的白大褂,學生們圍在她身邊,聚精會神地聽她講述著每一個步驟后面的原理。
從企業到高校,丁文紅始終活躍在鋼鐵技術開發的前沿,在與鋼鐵打交道的三十多年里,她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
突破鋼鐵卡脖子難題
“上中學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學物理,所以大學報志愿的時候我就選了機械專業。”1992年,丁文紅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了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正式開始了她的“鋼鐵生涯”。
冷連軋機是鋼鐵行業中技術難度高,產品質量影響大的關鍵機組。2000年前國內主要依賴設備進口,并且設計院習慣于做引進的項目,難度小,回報高。
鞍鋼屬于老工業區,預算不充足,很難成套從國外引進設備。所以1999年,鞍鋼提出采用國內自主集成方式建設冷連軋機機組,但是技術的難題加上東北與南方的氣候差異,當時設計院很多人不太樂意去。
這時候,丁文紅主動站了出來,接下了這項沉重的任務。
丁文紅毅然承擔起機組最為核心的液壓伺服系統和控制功能的開發,經常在鋼廠一待就是一天,最終與合作方一起共同建成了國內首套依靠自己技術力量完成的大型冷軋寬帶鋼生產線,結束了我國大型冷軋機組長期依靠進口的歷史,也改寫了國內冷軋的建設模式。
放棄高薪走上講臺
接連取得突破性成果后,丁文紅卻產生了新的想法。
“鞍鋼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第一是我發現我們把裝備啃下來后,還是需要依賴國外的電器控制系統。第二是覺得自己的知識結構還不能滿足軋制設計和材料變形的要求,所以我就想挑戰一下自己,換個專業去學習。”丁文紅想要真正完全實現冷軋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在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驅使下,她跨專業報考了材料加工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2016年,經慎重思考后,丁文紅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放棄分公司總經理的職位和高薪,走上高校講臺和研究崗位,全力以赴突破殘余應力與組織交互影響的基礎理論,解決行業發展難題。
剛開始,研究并沒有丁文紅想得那么順利。“那時還是很痛苦的,因為一切從零開始,我沒有了自信的資本,大家對我不了解,同時也沒有資源來支撐研究。”丁文紅笑著講述道,最開始來學校的時候沒有錢去買裝備,她就從實驗室“撿”別人不要的,將設備重新修復之后再配上檢測工具進行使用。
現在,丁文紅項目團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果。她們變革了傳統淬火、回火應力調控技術,促進了高端制造業的轉型發展。該項技術已應用于寶武、河鋼、首鋼等多家企業,近三年為企業新增利潤近16億元。
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
“我不太贊同老師的主要任務只是去傳授知識,我希望我的學生掌握的不是某個知識點,而是養成思考的習慣,掌握學習知識和創新探索的能力。”丁文紅十分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讓他們善于思考,敢于質疑。
她的博士研究生魯小軒說:“丁老師會在組會和討論中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剛來的時候對這個專業并不了解,老師會和我一起解決困難,有時候甚至會和我們討論到晚上12點。”為了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丁文紅經常帶領學生深入生產現場,與一線技術人員交流,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難題點燃學生們的好奇心,武鋼、湘鋼、柳鋼、新鋼等經常可以看到團隊學生的身影。
丁文紅工作繁忙,科研任務重,但是對學生都親力親為地指導。學生們說,每個實驗方案和細節她都會親自把關,每次交上去一個文檔,返回來滿滿一篇紅色的修改意見;在學生遇到科研瓶頸時,她會帶著學生一起讀文獻,和學生交流思路,幫助他們理解和思考;她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優勢因材施教進行課程設計,也會與其他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驗平臺,讓學生少走彎路。
學生們說,丁文紅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湖北省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更是一名引路人。從選擇鋼鐵事業、攻讀材料博士,到選擇高校、鉆研應力技術,便能感受出她身上的擔當精神,給大家帶來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