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近年來,武漢中科水生助力湖北踐?“綠???就是??銀?”的綠?發展觀,圍繞?江?保護和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湖北水生態修復、污水處理、全域國土整治等方面開展工作,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和守護者。
水生態修復:武漢華僑城D3地塊南側濕地公園水生態修復提升改造工程
該項目是由武漢華僑城響應“退漁還湖”政策,將原廢棄的“田”狀魚塘改造而成,集生態科普與環保教育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的生態博物館”,項目占地面積約12萬㎡,水域面積6.75萬㎡,公園呈南北向帶狀地形。主要建設內容為原有植物清理、底質改良、淤泥處理、地形整理、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及挺水植物的種植等整個水生態系統修復和配合景觀完成水生態結合的水岸邊界線梳理工作,水生態系統修復養護期兩年。該項目實施后全園水質達到并維持在二類水質,不再發生藻華、青苔等。該工程入選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重點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示范工程。使用技術《富營養化湖泊斑塊化定植技術》入選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先進適用技術指導目錄。
污水處理:英山縣農村連片整治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
該工程位于英山縣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項目實施后,生活污水得到全部處理。每3-5年對厭氧池進行清掏,定期對人工濕地植物進行修剪,保證正常生長。
農業面源污染及養殖尾水治理:潛江市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項目工程
該項目主要圍繞熊口鎮7k㎡(約1.05萬畝)蝦稻養殖基地上開展的相關建設。建設內容主要為對“蝦稻共作”尾水進行水質凈化,尾水治理設施建設包含一體化提升泵站、四池三壩、在線監測房、風機房及相關配套措施,使日最大處理能力達到10萬m3/d,出水達到《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SC/T9101-2007)二級標準。項目實施后,使連片養殖尾水得到綜合治理,保障排水水質達標,有效削減污染負荷,實現項目區域“水清、產穩、景美、人和”,同時推動當地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潛江實施鄉村振興和產業振興。
全域國土整治:當陽市玉泉辦事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
該項目通過農用地生態整治可增加區域內增減掛鉤指標,通過道路提檔升級和外立面改造項目全面改善玉泉村、官道河村人居環境,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功能體系,推進全域旅游業發展。項目實施后,解決了鄉村地區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激活配優各類自然資源要素,助推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該項目是湖北省全域國土整治省級試點項目。
土壤、礦山修復:大冶市殷祖鎮張海金礦歷史遺留廢渣場重金屬污染整治項目
該項目位于大冶市殷祖鎮張海金礦礦區,主要包括殷祖鎮張海金礦廢渣場(選池區和尾砂區)、南峰港河流和周邊農田區域的整治,廢渣場整治包括堆體庫形修整、擋土墻新建工程、廢渣場生態補種工程、旱地功能恢復工程、截排水系統完善工程,下游重金屬底泥污染源整治工程設計,農田區域整治為農田土壤安全利用工程。項目實施后,大力推進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作,進一步降低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對周邊農用地及地表及地下水體的環境污染,有效消除遺留項目的環境安全隱患,恢復了污染農田土壤的農用功能,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園林綠化:襄陽市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部分地塊施工
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儲備林營造工程和支撐體系建設工程兩部分。儲備林營造工程包括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撫育改培,支撐體系建設為營林設施、管理設施、森林防火設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設施。項目實施后,通過建設更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可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同時也有利于鞏固襄陽市國家森林城市基礎。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天門河流域農村村莊生活污水整治項目
該項目位于天門市凈潭鄉、盧市鎮、小板鎮、岳口鎮等鄉鎮,通過對生活污水治理,出水水質達《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2/1537-2019)一級標準。項目實施后,實現廚房亮化、圈側凈化、道路硬化,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用水的質量,改變了當地農村臟亂差的舊貌,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近年來,中科水生始終站在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污水處理等技術領域的制高點,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打造“生態產業+技術+治理+運營”全產業鏈,提供投資、咨詢、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維護一體化服務。公司目前擁有百余項專利,參與5項國家、省、團體等標準制定,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連續四次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市,打造了300余個精品力作。多項新技術成果榮獲省、市級科技創新獎項,多個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
(湖北日報通訊員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