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騎手送外賣過程中將園區欄桿踩歪,被保安攔下,外賣員因擔心影響其他訂單派送遂下跪”的通報沖上熱搜,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沖突背后是兩個“打工人”的無可奈何:保安有義務維護社區設施,騎手有責任準時將訂單送達。但“下跪”一詞刺痛公眾神經,騎手非常規的表現行為再次引發社會對這一職業群體的關注。我們不由得對社會運行機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思考:一方面,平臺針對騎手的配送時間算法和規則是否過于嚴苛,缺乏對特殊情況的人性化考量?另一方面,社會對于這些基層勞動者的就業保障和關懷是否足夠?
外賣這一看似高效便捷的服務背后,是騎手們被算法緊緊束縛的無奈。騎手的配送服務受交通狀況、商家出餐速度、平臺考核機制、用戶催單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其往往面臨著“不超速就超時”的困境。我們常看到騎手“飛”街串巷、彎道超車,遇到擁堵路段直接貼臉搶道,等入戶電梯時緊盯訂單剩余時長,門一開直接沖進電梯······每一個訂單的派送時間都被精確計算到分秒,稍有延誤就可能面臨罰款、差評,為保證收入,這一職業群體必須爭分奪秒,時刻緊繃神經。
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外賣已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騎手們儼然成為了“城市擺渡人”。他們涵蓋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的“大多數”,維護好、保障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是推動高質量就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平臺應當重新審視其算法和評價體系,通過“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在線率等考核要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配送時限;政府部門則應加強對新興行業的監管和規范,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美團、餓了么等重點企業依法合規用工把脈問診,打造“一站式”勞動保障維權中心;社會各界也應當給予外賣騎手等基層勞動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如推進“騎手友好社區”建設,消除外賣進小區“最后一公里難題”,建成零工驛站、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等,不斷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唯有多方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友善、人性化的社會環境,才能避免類似的無奈下跪事件再次發生,讓每一個“打工人”都能在勞動中獲得應有的尊重和保障。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 趙閩瑤瑤(西北大學)
責編: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