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原本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卻被“黃牛”炒出高價,成了他們牟利的工具。究竟怎么回事?記者連續幾天登錄國家博物館的微信小程序,在點擊“參觀預約”頁面后,發現七天內全都顯示約滿,根本就沒辦法進館參觀。記者在國家博物館外隨機采訪了30位游客,發現只有2人是通過正規渠道預約進去的,而其他28人都是通過找“黃牛”加價進的博物館。
原本這些博物館并不收費,乃是向大眾免費開放,只要實名預約即可入內,然而很多普通游客連續多日都預約不上,只得另尋他途,找“黃牛”高價買票,平白抬高了參觀成本。而且,如此一來,免費門票就變成了“黃牛”手里的賺錢“利器”,其利用博物館的預約規則漏洞和“搶票軟件”搶占大量門票,再加價轉手倒賣給游客,一張門票輕輕松松就能賺取數百元,簡直就是在搶錢。
博物館、科技館、高校等都具有公益屬性,承擔著服務社會的責任,目前除了少數場館延續收費模式,絕大部分場館均已向公眾免費開放,游客無需付費即可進入。但是,離譜的是,那些熱門博物館、高校,門票數量均處于供需失衡,游客很難通過正常渠道預約成功,為了不耽誤時間,往往就高價從“黃牛”手里購買,或者將身份信息交給“黃牛”代搶,后者的成功率極高,只是要多花幾百塊錢罷了。
從媒體暗訪和網友反饋的信息看,大部分免費門票并未流入游客手里,而是淪為“黃牛”的賺錢工具,顯然這是很不公平的現象,也屬于浪費資源,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對于“黃牛”非法倒票、擾亂市場的行為,應依法嚴厲整頓打擊,追究法律責任。同時,還應完善預約規則,堵上系統漏洞,避免“黃牛”鉆空子。
比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監測,判斷識別“黃牛”的操作軌跡、IP地址,直接截斷他們的搶票通道,使其無法利用軟件搶票。同時,頻繁捆綁他人身份證號、短期內多次搶票的賬號,存在可疑之處,應限制其搶票。而且,預約規則還可以修訂,在門票緊張的情況下,可以限制身份證號的搶票周期,例如成功搶一次票后,半年內不能再次搶票,從而實現流量調控,讓更多人可以預約上免費門票。
博物館屬于公共資源,理當服務于大眾,盡可能保障游客的免費參觀需求,不能淪為“黃牛”的賺錢利器。所以,博物館應主動采取各種措施,全力遏制“黃牛”倒票行為,并要優化預約、驗票服務,在寒暑期、節假日等旺季時,適當延長開館時間,增加預約數量,盡可能挖掘接待潛力,滿足大眾參觀需求,讓公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江德斌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