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袁超一
通訊員 胡宗波 劉恒杰
“在這兒上班離家近,工作也不累。”8月13日上午10時,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的裝包車間里,湖北恩施州巴東縣野三關鎮穿心巖村村民鄧清榮熟練地對藥材進行包裝。
每天到車間上班前,鄧清榮還能去自家種藥材的地里忙活一個多小時。那幾畝地里,種的是中藥材“獨活”和“玄參”,收獲之后,就定向出售給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
既有種植中藥材的收入,又能在廠里上班領工資,50多歲的鄧清榮,面對記者采訪時難掩笑容。
女工人在車間分揀藥材
分揀、切片、包裝……車間里,十余位和鄧清榮年紀相仿的女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作為北京市對口支援巴東的重點醫藥企業,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針對“一縣一品”的巴東玄參、地理標志性品種巴東獨活等,上馬了多條中藥飲片生產線。
“目前公司固定就業70多人,加上季節性用工,可累計實現就業100人以上。”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珂介紹,除了直接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僅巴東玄參一項的相關種植和加工,能帶動周邊鄉鎮500余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
帶動野三關村民實現“雙收入”的,不只有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
在巴東縣野三關鎮上李坪村,漆樹隨風搖曳,獨活茁壯生長,八月瓜結滿樹藤。
點綠成金,煥山為銀。上李坪村林地面積多,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曾是擺在巴東和野三關縣鎮兩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題。
“我們流轉土地種植漆樹、獨活、虎杖、八月瓜等藥材;同時,組織農戶到基地從事種植、除草、施肥等工作。”巴東縣鑫田生態林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村致富帶頭人譚定明告訴記者。
“流轉土地能收租金,到基地干活又能拿工資。”上李坪村14組村民李勇興奮地向記者分享著“雙收入”的喜悅。
村民實現“雙收入”的背后,是巴東縣針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雙發力”。
藥材是巴東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巴東縣大力推行“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運作模式,一方面引導縣內切片初加工散戶組建中藥材初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方面鼓勵引導企業打造集中藥飲片、提取物、成藥、保健品等為一體的大眾化、高端化產品加工體系。
巴東地處“華中藥庫”腹地,是全國藥材主產區之一,境內的野生、半野生、家生中藥材品種達1200多種,更有巴東獨活、巴東玄參等地理標志性品種。
這也是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公司落戶巴東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年以來,該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獲得“一種藥材生產加工多工藝預處理系統”發明專利、14項中藥飲片生產加工實用專利,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主營產品中藥飲片市場競爭力也持續增強,已行銷北京、天津、湖南、四川等地。
去年,該公司營業額達到3.9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質的營商環境、健全的產業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一大批藥業企業“聞香”來到巴東。
如今,巴東全縣大型中藥材生產及加工企業達到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州級龍頭企業1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89家,家庭農場54家。全縣適藥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境內中藥材1200余種。
去年,巴東全縣中藥材總面積達到25萬畝,其中種植面積15.48萬畝,產量4.8萬噸,產值5.2億元。
巴東縣農業農村局中藥材專班負責人陳立輝介紹,巴東已研究出臺《巴東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8年)》《巴東縣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和《巴東縣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獎補辦法》,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強化工作保障,推動相關產業進一步提檔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