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岸邊清理垃圾 通訊員丹軒攝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葉相成 周玉娟
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向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誠摯問候。
這一消息傳到十堰市后,當地環保志愿者們備感振奮,深受鼓舞,深感自豪,表示一定會牢記總書記囑托,繼續努力保水護水,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純調水區,被譽為“首都水井”。多年來,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或優于Ⅱ類標準,已累計向北方送水超66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26座大中型城市1.08億人。今年1-7月,十堰轄區27個水質考核斷面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基層護水志愿者備感自豪
“總書記日理萬機,沒想到親自給我們回信了,我感到非常榮幸。”8月14日下午,丹江口市浪河鎮庫區清漂志愿者吳遠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作為一名最基層的護水志愿者,看到總書記回信的內容,讓他感到很自豪,覺得自己這么多年的付出非常值得,今后會更加努力,把保水護水工作做得更好。
吳遠志是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口村的一個普通村民。2018年浪河口村兩委會研究決定開展河面清漂工作,盡管每天補貼只有30元,但他第一個報名參加。日常清漂過程中,他就劃著鐵皮船,用自制的網兜打撈河里的漂浮物。有時候河面漂浮物多,清漂工作量大,中午就在河道里吃點干糧繼續忙碌,每天一干就是近8小時。
2020年,為更好地保護水環境,浪河鎮黨委組建了河面清漂隊,清漂范圍也擴展到了整個浪河流域。他依然毫不猶豫地第一個報名參加,參與清漂后打理自家桃園的時間少了,桃園收益也不如從前,陪伴家人的時間也變少了,但他一點都不后悔。“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對這條河有感情,這條河養育了我,保護這條河,我必須帶頭上。”吳遠志說。
“總書記親自給我們回信,我感到很自豪,謝謝總書記對我們的肯定和關愛。”今年63歲的蔣德新也是丹江口庫區的一名護水志愿者,家住丹江口市新港管理處新港社區三組。他曾經是漢江上的一名漁民,一家四代人都以捕魚為生。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蔣德新積極響應禁捕政策,主動上交跟了自己半輩子的9艘漁船。隨后,市里為他配置了一艘“守井衛士”船,用于水面巡查、清漂和水上救援,守護漢江碧水的同時,也守護著漢江河畔的生命。他牽頭成立了德新護水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從最初的16人發展到現在186人。每周,他們都會去檢查河道環境衛生狀況、清理沿岸的白色垃圾,向江邊的游客、居民發放環境保護、禁漁禁捕、節水護水等宣傳資料。
十堰人人都是“守井人”
如今,愛水、守水、節水、護水已成為丹江口庫區群眾的自覺行為。
為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守水護水,守護好北方人民“大水井”,去年,丹江口市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務組織,建立市級總隊+鎮(辦、處、區)大隊+市直單位、村志愿服務小隊的組織體系。截至目前,丹江口市已成立有336個“小水滴”守水護水志愿服務組織,常態化在丹江口庫區開展庫面清漂、庫邊清渣、庫岸巡護等工作,各地各單位守水護水蔚然成風。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務組織是十堰市全民保水護水的縮影。十堰全市10個縣市區320萬人,人人都是“守井人”。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藍勁松說,十堰市從市委書記、市長,到普通群眾,都是忠誠的“守井人”。十堰全市干群同心、眾志成城,用心用情用力保水護水。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市始終把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發動一切力量投身到保水護水上來,營造“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濃厚氛圍。
近年來,十堰不斷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和支溝分片包干治理體系,2489條大小河流配齊“管家”,河(湖)長制獲國務院激勵。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出臺實施《守水護水行為規范》,300多支志愿護水隊、33萬名碧水守護志愿者,常年在庫區清漂、巡河。
深入開展“美麗十堰 我們在行動”專項活動、碧水保衛戰“幸福河湖共同締造行動”“最美守井人”評選活動,實行守水護水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開展十大優秀環保志愿服務隊、百名優秀生態環保志愿者評選、“節水護水愛水”公益廣告征集等活動,讓守水護水家喻戶曉。
以環丹江口庫區、漢江流域435個村為重點,十堰推進“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黨建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組建305支黨員護水隊,3500名黨員干部認領崗位,帶動10.5萬名黨員群眾參與守水護水。
深化京堰兩地民間交流,邀請環保志愿者組織開展“南水北調水源地之行”等活動,成立京堰環保志愿聯盟及其工作站,建立重要節點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和交叉互動活動平臺,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形成京堰協同、鄂豫陜協同的長效共建機制。
護水管水用上高科技
“嗡嗡嗡……”一大早,在丹江口市涼水河鎮柳河口村,一架歸巢式無人機起飛,開啟了一天的巡庫工作。
隨著無人機離開機巢緩緩升空,幾分鐘后,監視器上便呈現出壯美的畫面——陽光下的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岸邊的山坡叢林密布。
該歸巢式無人機能續航50分鐘,可在飛行10公里后自動返回充電,巡航模式下每天最多可以飛12趟。
該機主要用于庫岸線和入庫支流的日常巡護,拍攝的影像資料可實時傳送到水保中心,系統設置有預警功能,發現水質問題自動報警。
“看似直線距離就幾千米,走過去起碼要半天。”十堰市生態環境局丹江口分局執法人員張學理介紹,庫岸許多地方坡陡林密,開車難以到達,只能靠步行踩點。如今執法監管用上無人機,既減少了舟車勞頓,執法效率也大大提升。
“衛星遙感、云廣播、無人機、數字孿生……你能想到的先進技術手段,都有!”說起保水護水新手段,十堰市水保中心工作人員楊洋滔滔不絕,“通過將‘天眼’與‘人眼’有機結合,我們的工作已進入精準化、智能化時代。”
守好一庫碧水,只為源頭“好”水來,在水源地十堰市已深入人心,成為當地人民刻在血脈里的自覺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