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都書堂·鄂州人才大講壇第三期活動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鵬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鵬 通訊員 呂泳慶 金曉丹
“湖北簡稱鄂,別稱楚,楚鄂淵源深厚。”劉玉堂說,與湖北簡稱同名的鄂州楚文化氣息表現得特別濃郁。
1957年,從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便是憑證。鄂君啟節為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頒發給鄂君啟的經商免稅通行證,分為舟節(水運)和車節(陸運)。“鄂州地處九省通衢,河湖交錯,商貿發達!”劉玉堂說,同時也說明鄂州自古以來便有開放包容的氣度,今天的鄂州建成世界第四座、中國唯一一座專業航空貨運樞紐——花湖國際機場,就說明了這一點,“鄂州在楚國通三江四河,步入新時代,鄂州飛上藍天通江達四海。”
8月7日,在鄂州市博物館一樓大廳,吳都書堂·鄂州人才大講壇第三期活動現場,以“追尋楚脈 傳承經典”為主題,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楚文化研究名家劉玉堂教授,從“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大象無形的開放氣度、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九死未悔的愛國情結、一諾千金的誠信品質”六方面闡釋文化楚脈。
“最早開發上海的是湖北人!”劉玉堂教授語驚四座,當年的上海還是一片澤國,楚令尹黃歇即春申君來到這里,帶領百姓開鑿運河,疏浚治理,將黃浦江向北接入長江口匯入東海。因此,為紀念黃歇,上海簡稱申,這條江叫黃浦江。
“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當年楚國人踐行了嗎?”“我的回答是‘踐行了’!”
“我們從楚國的版圖面積來看!”他說,周天子分封楚國,最開始楚國的國土面積僅50里,甚至不如鄂州一個鄉鎮面積大,然而楚人卻并未自暴自棄,反而更加一往無前。經過300多年發展,面積變成了1000里,而這也遠遠不是終點。再過300年,鼎盛時期的楚國最大面積達到5000里,東到上海,南到廣東北部,西達重慶涪陵,北可飲馬黃河。“從50里到5000里,從蕞爾小邦到戰國七雄,楚人篳路藍縷打下霸王基業。”他說。
今天,鄂州人民秉承這種進取精神,勤勞奮進,歷經十年建成花湖國際機場,現在已經起勢騰飛,“這是重大突破口,更要珍惜,借機起飛!”劉玉堂說,同時也要注重武昌魚品牌的打造和宣傳,他真誠地希望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每一張餐桌上都有一條武昌魚。
活動現場,鄂州市委人才辦向劉玉堂頒發了“新鄂州人·文化傳播大使”聘書。
“觀音閣歷經狂風巨浪千年歸來風采依舊,鄂州人才也是如此,歷經風雨而見彩虹,而這彩虹也帶來了鄂州的興盛。人才興,則城市興、國家興,人才永遠是第一位,要用文化引才,外地人才只要了解到鄂州悠長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他就會留下來。”劉玉堂的話讓在座人員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