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8月12日,第三屆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全國決賽在三峽大學舉辦。本次大賽以“面向雙碳戰略,探尋新型電力系統解決方案”為主題,旨在結合業界前沿趨勢,充分激發高校學生以實踐創新應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本屆大賽于去年10月30日正式啟動,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發起,施耐德電氣獨家冠名。大賽共有來自全國375所高校的3075支隊伍參與。經過選拔,最終來自78所高校的152支參賽隊伍進入決賽。
決賽現場,全國高校隊伍進行激烈角逐
決賽現場,參賽團隊展示了一大批既具有深厚技術儲備,又充滿創新思維的參賽項目。
來自同濟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團隊,帶來了施耐德電氣企業賽道的賽題解答——雙向直流隔離的變換器。
“我們的作品可以實現直流電壓的雙向流動,既可以將低壓變成高壓,也可以將高壓變成低壓,實現能源的雙向流動。”學生代表介紹。
經過激烈角逐,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10支隊伍獲得硬件賽道特等獎;中南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8支隊伍贏得軟件賽道特等獎;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5支隊伍榮獲企業賽道特等獎。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長楊慶新介紹:“大賽在各方的全力支持下,規模不斷壯大。今年,大賽進一步響應產業需求,激勵學生將創造性思維和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解決方案,不僅激勵了高校師生的創新實踐,更強化了產業界和教育界的‘產教融合’,為各方創造了更多協作契機和更廣闊的合作平臺。”
作為大賽承辦方,三峽大學副校長黃悅華表示:“本屆大賽見證了各地高校團隊非凡的創造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優秀的團隊合作精神,他們將知識和智慧轉化為大量既富有創新精神,又具備應用價值的解決方案。”
聚力產學研用,助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隨著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已成為推進數字化和綠色低碳“雙轉型”的主戰場,亟須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這對行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大挑戰。
為回應產業關切,本屆大賽緊密圍繞“面向雙碳戰略,探尋新型電力系統解決方案”這一主題展開。施耐德電氣設置了“施耐德電氣Go Green電力電子創贏賽道”,聚焦電力電子創新、電氣智能控制應用和電力系統仿真軟件,支持參賽隊伍競逐“雙向直流隔離變換器”“AI算法實現伺服系統的優化控制和運動軌跡規劃”和“工業園區光儲微電網的規劃與設計”三大方向。
本屆大賽的另一大亮點是沉浸式的開發環境。施耐德電氣的ETAP全新電氣系統數字孿生平臺為企業命題賽道選手提供了全面仿真的電氣系統模型,以及沉浸式的新型電力系統開發環境和軟件工具。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源管理中壓及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徐韶峰表示:“施耐德電氣作為全球產業科技領先者,連續三屆冠名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正是希望將自身行業實踐經驗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為高校提供產業視角以及技術支持,全方位助力能源轉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產教融合,賦能人才培養
賽后,獲勝團隊將有機會參訪施耐德電氣智能工廠及研發中心,深入能源管理、工業生產、新能源等關鍵產業場景,加速職業發展。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踐行者與賦能者,施耐德電氣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目前,施耐德電氣已與100多所大學及高職院校達成合作,每年有上萬名師生在聯合實驗室中開展學習和科研。比如,施耐德電氣與三峽大學共建ETAP仿真實驗室和新型智慧配電系統創新中心,打造集教學、科研、實踐于一體的創新學習平臺。
徐韶峰介紹:“在邁向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之路上,人才是關鍵動力。施耐德電氣正通過全面的產教融合舉措,廣泛賦能各界伙伴,共建產教融合生態圈,為產業的轉型升級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