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揭興偉 楊軍
湖北宜昌西部山區群山連綿,森林茂密,溪流眾多,生態環境良好。近年來,宜昌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因地制宜,引導興山、秭歸等縣發展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興山楊魚”為主的冷水魚,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8月10日,在位于興山縣南陽鎮白竹村的宜昌昭君土著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基地,極目新聞記者看到,一個個活水流通的魚池依次排列。每個池內,都有不同尺寸、規格的“興山楊魚”,活蹦亂跳,自在游弋。
“興山楊魚”(當地土著魚,學名“齊口裂腹魚”)因在水中游動成群成堆似楊樹枝葉而得名,主產于興山縣南陽鎮香溪河流,是宜昌西部山區重要的經濟魚類。20世紀末以來,因環境變化和過度捕撈,“興山楊魚”急劇減少,瀕臨滅絕。
“興山楊魚”
為了保護“興山楊魚”,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聯合昭君土著漁業等養殖主體,致力于“興山楊魚”的保護與開發。2022年,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主持編制的省級地方標準《齊口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規范》發布實施,有力推動“興山楊魚”產業標準化發展。
“我們采用微流水養殖和仿生態技術,從神農架老君山引來活水,保證楊魚的野生環境,人工繁育魚苗存活率由10年前的2%提升至95%以上。”昭君土著漁業負責人胡明海說,在優良水質、高溶氧水體、自然餌料等環境中生長的楊魚,生長周期較長,品質更好。
在武漢、宜昌等大中城市,“興山楊魚”備受追捧,售價穩定在160元/公斤以上。昭君土著漁業公司每年還為市內外提供楊魚苗100萬尾以上,成為全省唯一的裂腹魚種源地。
依托楊魚這條土著魚,白竹村建起冷水魚養殖基地2個,年產土著魚5噸以上,2023年銷售冷水魚及魚苗收入達到120多萬元。在昭君土著漁業公司的帶動下,全村21個農戶有的發展楊魚養殖,有的以魚為業態發展農家樂、民宿,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一條集養魚、賞魚、吃魚、垂釣、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全漁旅游產業鏈初步形成。
不光在興山,冷水魚養殖在屈原故里秭歸縣也逐漸興起。位于兩河口鎮的秭歸懋祥土著魚繁育專業合作社,主要開展“興山楊魚”繁育和大鯢養殖。該合作社強化設施設備投入,購置微孔增氧設備、小型發電機和玻璃纖維孵化缸,建設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池,不斷改善魚苗孵化條件,提高魚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