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通訊員 田文祥 蒲磊
“在陶岔渠首,站在大壩上,我們注視著一江清水奔涌而上。風穿過平原匯聚在這里,我們感受到陣陣清涼。”近日,“訪大國重器,探水利宏圖”武漢大學赴國家重大水利項目調研實踐隊奔赴宜昌、南陽、滎陽三市開展實踐調研活動。8月13日,該校水利水電學院的準大二學生劉銘煒告訴記者,在這次實踐中,她隨隊探訪了南水北調工程,見證了長江黃河“擦肩而過”,認識到了國家水網建設的重要性。
在宜昌三峽庫區的引江補漢工程取水口的一線工地,隊員們在現場技術人員帶領下,深入了解引江補漢工程概況和輸水隧洞入口的施工進展。在中鐵三局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隊員們詳細了解引江補漢工程的施工技術和難點痛點,中心專家們為實踐隊員們介紹了數字孿生技術在提高施工現場人員管理、原材料調配、生產安裝全過程管控的高效性與先進性。同步推進的數字孿生水網系統,可強化水網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對于國家水網建設科學高效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陶岔渠首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水龍頭”,對水質要求極高。“這里是如何保證水源水質的呢?”帶著這個問題,隊員們走進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陶岔渠首樞紐現場。
原來,庫區水進入渠首大壩要經過“三道關”:兩道攔網用于阻擋體積較大的漂浮物,再由清漂機器人負責“查漏補缺”,足以讓漂浮物“無處遁形”,保證水質零污染入渠。同學們紛紛駐足觀察,感嘆水源的清澈甘洌。
長江水北上,是如何穿過黃河的?這其中有多大的技術難度、蘊含怎樣的智慧與力量?隊員們來到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咽喉”穿黃工程現場,穿黃工程的施工機器、穿黃隧道模型、閱讀穿黃隧道工程總布置圖就在眼前,同學們全面了解穿黃工程方案選擇設計、組織施工、運行維護等全過程。
“長江在這里與黃河立體交叉。通過隧洞管道,實現了江水不犯河水的神奇景象。”穿黃工程安全有效地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這項耗時8年之久的偉大工程,讓長江水與黃河水得以實現有史以來首次“擦肩而過”。劉銘煒說,長江和黃河在此“江河握手”,讓她為國家水網構建的前瞻性與精妙規劃所震撼。
隊長王嘉偉表示,國家水網工程建設中遇到各種難題,但建設者們憑借自己過硬的本領克服了重重阻礙,貢獻了中國方案,值得我們不斷學習進取,不斷建設完善國家水網,為保障國家水安全貢獻智慧。
實踐隊隊員符馨元認識到,國家水網是國家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是系統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水利學子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