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左)指導大悟繡娘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陳凌 實習生 周志遠
8月5日早上8:00,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王欣和學生們再次在武漢站登上G522次高鐵,奔向孝感市大悟縣。七年來,清晨時的G522次,夜色中的G365次是他們最熟悉的交通工具。“2017年,我們團隊加入大悟縣‘媽媽回家’漢繡巧手脫貧項目,七年間,我們幫項目設計紋樣、接訂單,現在已經有鄉村繡娘開始制作高定服裝了。看到媽媽們不用出去打工就有一份還可以的收入,她們的孩子能享受到媽媽的關愛,我們很欣慰。”王欣說。
為鄉村繡娘做設計總監
孝感市大悟縣是外出務工大縣,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為留守兒童。2017年,當地婦聯和巾幗志愿者協會聯手開展“媽媽回家”漢繡巧手脫貧項目,希望通過教鄉村母親們漢繡,幫助她們在家就業,既有收入,也能照顧家庭。
項目藝術總監、工藝美術大師楊小婷很快發現一大難題:來培訓的媽媽們很有學習熱情,經過六個月系統培訓后便能具備一定“生產力”,但因審美、設計能力薄弱,她們的作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得知此事后,王欣帶領本科生、研究生們以公益設計師的身份加入項目,為鄉村繡娘們做設計總監。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抱著這種想法,在大悟縣婦聯的協助下,王欣領著學生們深入鄉間征集典型老繡片,再數字化提取優質繡片圖案,基于紋樣延展設計。“當時正是暑假,我們都住在大悟縣城,每天早上六七點坐車進村,晚上七八點回,持續十幾天,采集了6個鄉鎮的1000余件繡片的影像,之后我們對300余件繡片進行數字化采集、修復及文化研究,對200余款紋樣進行了設計拓展。”2017年成為王欣的研究生,多年來一直參與該項目的朱永山說。
王欣團隊常為繡娘們上藝術設計課。他們教漢繡技法,也教藝術理念、色彩搭配,幫繡娘們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一次培訓198課時,至今已指導400多名鄉村母親順利結業。
這些都是公益的,朱永山笑著說“王老師連一瓶水都不要人家買”。但王欣卻說,她才是那個獲益最多的人,“越深入越發現,原來大悟的刺繡文化源遠流長,原來這里80%的婦女有縫繡功底。趕在時代將這種文化淹沒前,去認識這些執著于刺繡的女性,去走進她們的心靈、理解‘悟繡’的意義,對我是很大的觸動。”
推動悟繡進入高端市場
除了將(大悟)漢繡引入湖工大藝術設計學院的課堂外,2021年5月,在王欣的推動下,大悟縣人民政府聯合湖北工業大學成立湖北工業大學(大悟)漢繡產業研究院,開啟研學產一體化進程。這里是湖工大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許多學生的畢業設計以(大悟)漢繡為選題,也是王欣團隊對接外界企事業單位資源的載體,多方努力下,漢文化、荊楚文化及孝文化特色系列漢繡產品的設計、研發、制樣進度不斷加速。去年,王欣為大悟漢繡申遺,擬定名稱為“悟繡”。
今年3月,王欣團隊為當地繡娘接到一項高端定制服裝訂單,繡娘們為產品試樣后,收獲行業人員的高度評價。目前,該訂單正在緊鑼密鼓地繡制中。
王欣希望更多本地年輕人認識并愛上身邊的“悟繡”。去年10月,(大悟)漢繡產業研究院走進大悟縣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吸引了120多名學生報名。12月5日,悟繡社團正式開班,由研究院3名優秀繡娘擔任社團老師,每周前去授課3小時。“我學歷低,以前沒工作。哪曉得還能當老師,教中職學生學悟繡。”悟繡社團主講教師何慧超說,第一堂課,她精心準備了PPT,從“什么是刺繡”講到“國家對傳統刺繡的需求現狀”,學生們聽得很認真,她很有成就感,“最感謝王教授,她鼓勵姐妹們考漢繡技能證書,現在很多人都是高級了。”
如今,王欣每次去大悟,必繞去大悟縣中等職業學校“傳經送寶”。今年7月,悟繡社團全體師生參加了湖北省第十三屆黃鶴美育節。“我們代表大悟縣入圍了市級工作坊評審,并榮獲市級優秀藝術實踐工作坊,還參與了現場展演活動呢!”社團負責人李涵高興地說,現在想學悟繡的同學越來越多。
“最開始做悟繡,是因為學術興趣。后來一直跟隨,是鄉村媽媽們的成長激勵了我,中華文化的傳承力量感動了我。我想,這正是做大做好項目的重要意義。”王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