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渤在操作3D打印機。
3D打印出來的服裝配飾。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實習生 周志佳
夏日炎炎,武漢易形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渤在武漢和南京之間奔波,忙著準備一個文物三維數字化保護項目。
辦公室有一面灰色的銅鏡,是3D打印出的文物復制品,鏡面紋路清晰可見。“上色后,看起來會和文物一模一樣。”王渤說。
既是一名創業者,王渤還是一名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
增材制造,就是我們常說的3D打印。在專業人士眼中,“萬物皆可打印”。
“從入門級的打印手辦等小物品,到如今廣泛應用在高精尖領域,增材制造技術仍有無限可能。”8月10日,王渤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建模編程打印樣樣要精通
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通過逐層添加材料來制造三維物體的制造方法,與傳統的減材制造(切削、磨削等)和等材制造(鍛造、鑄造等)方法不同。
“增材制造技術基于數字模型,將材料(塑料、金屬、陶瓷、復合材料等)按照預定路徑逐層堆積,最終形成三維實體。”王渤介紹。
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要根據實際需求,建模繪圖或三維掃描出需要打印物品的數字模型,將模型轉化為3D打印所需的加工指令。
他們還要熟練掌握3D打印設備的操作技巧,對打印出來的實體進行清潔、打磨、固化等后處理。
整個流程,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操作經驗。
2013年,王渤與增材制造結緣。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求學時,學校非常重視3D打印這一技術潮流,依托模具設計制造專業探索3D打印應用方向人才培養。
“學校開設的三維建模、3D打印理論及實操課程,為我打下了好基礎。”他說。
三維掃描精度可達0.02毫米
畢業后,王渤一直從事三維數字化相關工作。2019年,他成立武漢易形三維科技有限公司,承接3D打印和三維掃描項目。
在3D打印流程中,模型設計是最難的部分。特別是一些沒有三維圖紙的實物,如手工制品、文物、人像等。
“三維數字掃描儀使用起來就像照相機一樣,能輕松完成大面積、全角度實物掃描,獲取高清三維數字化模型,精度可達0.02毫米。”王渤說。
在與博物院客戶合作的項目中,公司團隊負責對文物進行三維數據建模,讓琺瑯彩六方花觚、冰裂浮雕鯉魚杯等精美文物在手機上放大、旋轉,足不出戶就可全范圍欣賞。
精密檢測,也是公司主打的一項業務。
比如汽車配件檢測,傳統方法耗時長且精度受限。三維掃描能全面采集配件數據,形成三維模型與設計模型進行比對,在色譜圖中直觀看出成品與設計標準之間的偏差,從而判斷其是否達標,并為設計和生產提供指導意見。
“藝術人像定制、影視人物建模、醫療診斷、家具三維展示等工作,我們都能做。”王渤說。
3D打印行業需大量復合型人才
武漢市領航三維科技有限公司是王渤的合作企業。8月10日,記者在公司廠區見到一排排正在工作的工業級光固化3D打印機。
打印出的物品多種多樣,服裝配飾、桌面擺件,還有用來組裝大型設備的零部件。
“在醫療、汽車、航天等領域,增材制造技術大有可為。”武漢市領航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劍飛說。
以醫療行業為例,許多需按患者實際情況定制的護具,傳統加工方法耗時長、成本高、貼合度不夠。3D打印則可小規模生產、精細化定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今年6月,深圳市金石三維打印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武漢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表示,擬在武漢市東西湖區投資30億元用于3D打印設備、材料、軟件及打印服務全產業鏈建設,廣泛應用于包括航空航天、醫療、消費電子、汽車等在內的多個重要產業。
“3D打印行業仍需大量復合型人才。我們相信,對喜歡3D打印的年輕人來說,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會是一種有挑戰性的理想職業。”王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