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再見了傅家坡,幾代人的乘車記憶”“傅家坡是連接城市夢與鄉愁的紐帶”“難說再見,傅家坡見證美好年華……”武漢市傅家坡汽車客運站將于9月10日正式關閉。曾經熙熙攘攘的車站,終究還是要退場,許多與之有過交集的人感慨萬千,紛紛前往站前拍照打卡。
在一座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汽車客運站是一種特殊的存在。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很多人經常乘坐大巴車往返于城鄉之間。汽車客運站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中轉站,人們從這里奔赴他鄉,又從這里趕回家鄉。希冀、夢想、等待、告別、喜悅、失落,交織出各種各樣的人生故事。
客運站扮演的不僅僅是交通樞紐的功能,也是觀察城市的一扇窗口。事實上,這不是武漢第一個關停的汽車客運站,武漢水廠長途汽車站、金家墩汽車客運站、新榮客運站業已相繼退出歷史舞臺。放眼全國,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曾被視為城市地標的汽車客運站停止運行。
這些曾經為群眾出行和城市發展帶去便利與活力的客運站,已駛進了城市的發展史,又折射著城市的變遷史。近年來,高鐵連線成網,區域城際、市郊鐵路快速發展,疊加私家車日益普及、網約車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公眾提供了更加多元、靈活、快速、便捷的出行選擇。在這種變化當中,人們的出行習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對于數量龐大的年輕群體,舒適的體驗感越來越成為一種剛需。客運站的“關停潮”,不只是一個經濟現象,更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縮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新興出行方式的崛起和傳統出行方式的式微,也看到了不同群體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與改變。
客運站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并不一定就會退出歷史。就總體而言,道路客運量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比例,仍然高于其他幾種運輸方式,其基礎性、主體性地位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變化。為應對客流下滑的挑戰,不少客運站積極尋求變革和創新、不斷提高在全新市場環境下的競爭力。關停或者外遷城內客運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提升城市功能的角度來看,通過實施城市更新,經營困難的客運站變身為教育、商業等配套設施,也可以改善區域內的居住環境,緩解城區交通壓力。有的車站在客流密集地段設置多個服務點,通過變“一路直達”為“多點串聯”,更好滿足旅客便捷出行需求;有的車站將“單一業務”拓展為“一專多能”,探索“以商養站”、商業化開發,提升客運站“自我造血”能力。
客運站的關閉不僅是一個地點的消失,更是發展方式、生活理念的轉變。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必須順應時代的浪潮。那些曾經搭載人們走南闖北的客運站,或許走下歷史舞臺,或許以新的面貌出現。那些城市發展中的“地標”,也將成為時代記憶中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