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張寶訓 陳棋 李佳
翠綠茶園里,茶農身背茶簍,穿梭茶林,忙趁季節搶采秋茶;標準化廠房落成,場地鋪設完瀝青,配套設備正緊張安裝中,只待企業“拎包入住”……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孟秋時節,走進湖北省恩施市白果鄉桑樹壩村,處處呈現熱火朝天、干勁十足的奮斗景象。
近年來,桑樹壩村堅持黨建引領,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和美麗村居建設等方面凝聚合力,探索“支部主推、黨員主導、村民主體”的路徑,繪就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豐”景。
支部主推,產業發展“鏈”增收
秋日里,縷縷陽光穿過云層,灑向大地,為茶山披上金衣。一座座茶山連綿,一壟壟茶浪翻滾,像石頭入水泛起漣漪,從山頂散到山下。
近年來,桑樹壩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將茶葉打造成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目前,全村茶葉面積達8400余畝,產值6000多萬元。
如何將一手好牌打得漂亮?2023年6月,恩施市委辦公室駐村工作隊一進村,就開始尋找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桑樹壩村茶園美如畫
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錨定目標,團結擰成一股繩,突出黨建引領,把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構建“黨建+企業+農戶”的“1+1+N”產業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產業,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產業發展,必須讓市場主體“唱主角”。工作隊和村兩委從全村實際出發,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和產業升級的“助攻手”。
在茶農采摘、茶企生產的高峰期,村里堅持“無事不擾、有事上門”,及時協調解決設備檢修、物流運輸等方面難題,力促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同時聚焦惠企政策對接落地、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生產要素協調保障等方面,帶著責任感情、政策舉措,深入企業送政策、送服務,幫助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桑樹壩村還積極謀劃推進茶產業升級,向上爭取項目資金600萬元,新建一座2000余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對茶廠場平黑色化,安裝變壓器等配套設施,方便企業入駐,并招商引資引入一家優質市場主體,打造村級茶葉品牌。
在村黨支部的引領帶動下,村里黨員向保國、劉華艷等人挺身而出,投資百萬元建茶廠,收購村民茶葉,并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其中,向保國創辦的恩施市四海春茶業有限公司年產值上兩千萬元,目前成功進規。
茶廠如雨后春筍建起來,村民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去賣茶,在家門口就能出售茶葉,戶均年收入增加兩萬多元。全村現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4家,其中規上企業2家,有效延伸產業鏈和促農增收。
黨員主導,基層治理“鑄”和諧
在桑樹壩村羅家坳組的山林里,一座清代咸豐八年的古碑屹立在此,被恩施市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古碑上,文字記錄著當時施南府恩施縣斷處村民糾紛、實行分水而治的告示。
“分水而治”的典故,在當地曾一度被傳為佳話?,F如今,此類善治的故事,在桑樹壩村基層治理中得到傳承和演繹。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桑樹壩村通過黨建引領,成立了鄉風文明理事會,由村里農民黨員出任會長,7名理事會成員參與基層治理事務,發揮他們群眾基礎好、掌握民情實等優勢。
覃道勝有著53年黨齡,曾在村兩委任職,因為為人處世公道正派和熱心參與村里事務,在村民中有很高威望。2023年,兩位村民因山田邊界發生糾紛,由于年代久遠,土地證上參照物無法辨認,于是各執一詞,鬧到了村里。
這時候,老黨員覃道勝站了出來,依據曾經工作時的記憶,找到遺留的痕跡,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得兩人握手言和。
村里召集老黨員征求意見
說起鄉風文明理事會,村民李應軒直豎大拇指。2023年,村里修路導致門口排水不暢,李應軒找到了村里。鄉風文明理事會出面,與施工方多次協調,最終解決了排水問題。
李應軒十分滿意協調結果,并借助修路的契機,硬化了自家院壩,開展庭院美化亮化。現在,李家院落已經成為下龍淌公路邊的一道風景線。
基層矛盾紛繁復雜,僅僅依靠村干部是不夠的,桑樹壩村團結起一批以覃道勝、高賢海為代表的老黨員,他們生于斯長于斯,既熟悉村情,又熟悉民情,能找準關鍵點、關鍵事、關鍵人,在化解基層矛盾時往往事半功倍。
2023年以來,桑樹壩村老黨員參與化解矛盾糾紛6起,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100%,為建設平安和諧鄉村貢獻了“銀發力量”。
村民主體,共同締造“鋪”富路
脫貧攻堅中,桑樹壩村砂石路通到小組,村民出行有了基本保障。鄉村振興里,村民對公路有了更高的要求,“公路硬化到家家戶戶”又成了大家的新追求。
“產業發展受限,日常出行不便”,駐村工作隊通過走村入戶摸底,召開小組會、院壩會,及時掌握民情民意。
“村里要在產業大局上掌握方向,爭取政策,我們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共同把家園建設好……”村民黨員曾相權在群眾會上提出想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曾相權的提議立即得到村民響應,紛紛表示愿意籌資籌勞,合力來修到戶的公路。村民們現場捐款,籌集資金8萬余元。
為了推進硬化公路建設,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村民組建了譚家灣公路臨時指揮部,共同推舉小組長趙詩文任指揮長,黨員和村民代表為成員。
村民主動投工投勞硬化公路
公路動工后,村民們自告奮勇,處處能見繁忙有序的勞動場景。80多歲黨員王清平主動讓出自己的菜園拓寬公路;70歲老黨員曾相志一家三父子齊上陣,義務投工投勞、無償讓地;村民王興忠因在外創業無法回家,聽說家鄉在修路后主動捐錢……
經過18天的緊張施工,譚家灣公路改擴建工程正式完工,全長3.6公里,道路全部拓寬到5.75米。
有了譚家灣公路的成功案例,桑樹壩村掀起了參與共同締造的一股建設浪潮,各小組村民主動響應,紛紛出錢出力。
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陳程介紹,2023年至今,累計召開共同締造群眾會、小組會20余場,籌資100余萬元,改擴建公路16余公里,硬化公路3.9公里。同時,工作隊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硬化公路10公里。全村營造出濃厚的共同締造氛圍,共謀共建共享的主人翁意識也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
如今,行走在干凈寬闊的道路上,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昔日的“煩心路”變成了“幸福路”,串起了一戶戶村民們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