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2024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簡稱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安排,經國家醫保局審核,440個藥品通過初步形式審查。與2023年相比,申報藥品數量有所增加。
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已連續6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初步建立了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進入目錄藥品的數量連續遞增,更多新藥、好藥也及時被納入醫保,產生患者減負、醫保目錄藥品提質升級、臨床用藥更趨合理的“化學反應”,并通過談判、競價等調整機制,發揮激勵和引導醫藥產業良性發展的作用,目錄調整的“每年一小步”,煽動了民生大進步的“蝴蝶效應”。
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切實減輕了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經濟負擔。自2018年至今,醫保目錄共新增了618種藥品,涵蓋了新冠感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臨床治療領域,大量新機制、新靶點藥物被納入了目錄范圍,讓百姓少花錢、用上好藥,切實減輕百姓看病就醫負擔。以糖尿病藥品為例,截至2023年10月底,新納入醫保目錄的糖尿病用藥累計報銷近1億人次,醫保基金支付154.9億元,藥品總費用218.3億元。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累計為患者減負479.5億元,平均每人次減負511.7元。藥品降價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這是有溫度的民生。
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可有效淘汰在多維度的價值評估中處于劣勢的藥品。從華北制藥布洛芬緩釋膠囊“斷供”事件到全球所向披靡的ADC“神藥”——DS-8201談判落空,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制定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筑牢醫保惠民“保障線”的初心和決心。經過多次調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已經累計調出395個療效不確切、易濫用、臨床被淘汰或者即將退市的藥品,以不斷減輕患者用藥壓力,讓患者切實享受醫保改革的實惠,同時以便為新藥騰出空間。醫保藥品目錄及時調出處于劣勢或不合格藥品,甚至處理違規醫藥企業嚴字當頭,這是有責任的民生。
醫保藥品目錄不斷將新藥好藥納入醫保。2020年新增替雷利珠單抗、侖伐替尼等17種抗癌藥;2021年新增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的重要藥品諾西那生鈉注射液;2023年的目錄調整覆蓋了16個罕見病病種,填補了10個病種的用藥保障空白,戈謝病、重癥肌無力等疾病治療用藥被納入目錄,腫瘤、慢性病、罕見病等藥品保障水平穩步提升。醫保藥品目錄不斷調整和完善,讓罕見病患者從“無藥可選”變成“有藥可用”,群眾生命健康有了更多堅實的“醫”靠,這是有擔當的民生。
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承載著全民的期待,它的每一次調整都是國家醫保政策的一次重要更新,更是對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的一次有力強化。藥品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只是調整工作的開始。未來,期待國家醫保局繼續深化醫保制度改革,完善醫保藥品目錄管理機制,讓更多罕見病藥物進入醫保藥品目錄,不放棄每一個小群體,確保參保人都能夠買得到、用得上、能報銷。同時,積極與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等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實現全民健康保障目標貢獻更大力量,把更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唾手可得的現實。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葉婷(湖北宜昌)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