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趙峰、通訊員李雯艷、張子緯)50年奔涌向前,50年潤澤良田。今年8月,恰逢引丹灌溉工程(簡稱“引丹渠”)通水50周年,從第一泓清泉涌出至今,已累計引水超450億立方米,灌區糧食總產量突破1300億斤,為襄陽市成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和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湖北省唯一百億斤產糧大市筑牢根基。
立秋之時,沿著引丹渠行進,只見沃野千里,“豐”景如畫。在汩汩渠水滋潤下,昔日黃土崗已蝶變魚米鄉。
襄陽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長后開龍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地處鄂北崗地的光化縣(現老河口市)、襄陽縣(現襄州區)、棗陽縣(現棗陽市)常年干旱,人民群眾生活貧苦。經專家多次實地踏勘、科學論證后,黨中央、國務院于1969年正式批準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庫為水源地建設引丹渠。
1969年11月,項目開工建設,18萬勞動大軍用炮釬、錘子、炸藥完成了總石方量50萬方、土方量6730萬方的巨大工程,總干渠長68公里,6條干渠總長254.2公里,716條支渠總長1570公里。建設過程中,79人獻出生命,321人受重傷。
1974年8月,引丹渠通水,潤澤沿線153萬人和210萬畝農田,從根本上改善了灌區農業生產條件,被譽為襄陽的“紅旗渠”、生命渠。
50年滄桑變化,襄北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優化,丹渠稻、丹渠魚、丹渠蝦等特色農產品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產生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人對自然的頑強抗爭演化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
如今引丹渠正迎來新的蝶變,襄陽市正在沿渠打造綿延百里的生態旅游風景線,綠水蜿蜒徜徉、兩岸鳥語花香,一幅“春看葉、夏賞花、秋摘果、冬觀景”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