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這句諺語在我國流傳甚廣,在于它強調私人空間的神圣性,強調私人空間自治的重要性,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每個人都需要屬于自己的領地。即便是住在集體宿舍的校學生,對私人領地的向往也會變成具體的行動。比如,在宿舍的床頭懸掛起一道布簾就有了自己的“床簾領地”。
關于“床簾領地”的起源已無法考證,它們的普遍存在早已是客觀事實。存在即合理,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天經地義之事,忽然間就出現了合法性爭議。
4月23日,濟南大學有學生在宿舍懸掛床簾,被老師通知“給予警告處分,撤銷一切評獎評優資格”。24日,濟南大學學生工作處稱正在核實。
禁止學生宿舍掛床簾,究竟是一個學生的遭遇,還是目前只接到了一起投訴,新聞中提供的信息有限。即便如此,重罰當事學生的做法牽動了很多人的神經,很快掀起軒然大波。
在新浪微博上,縱觀網友的討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類意見。
一類意見是網友們演繹禁掛床簾的故事,揭示這種邏輯的荒唐。“高校應該禁止學生蓋被子,因為被褥屬于易燃品,一旦失火,伙食可能順著床鋪極速蔓延,嚴重威脅學生生命安全,故學校應該統一要求學生必須裸睡。”“床板必須是鐵的,不能是木質的,因為易燃。”“床上不能躺人,宿舍晾衣繩上不能掛衣服。”
另一類意見是網友覺得校園問題多,不該盯著學生床簾做文章。“躺在床上,還得社交?太難了。”“雖然畢業了但還是想問。”“禁窗簾不如禁抽煙和使用打火機。”“先管管校園霸凌吧”“制定這些規則的人 閑得慌就去把村口大糞挑了。”
不難發現,反對干預學生懸掛床簾成為網絡輿論場的共識。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出現干預懸掛床簾這樣的事情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咨詢了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得到的答復是:新聞中的那個老師,可能出于消防安全的考慮,采取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
這位老師贊成學生自主選擇是否懸掛床簾。在她看來,允許學生懸掛床簾,一是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二是同一宿舍的學生生活作息習慣不同,懸掛床簾起到避光、隔音的作用。至于懸掛床簾可能造成消防隱患,關鍵在于平時加強安全教育,禁止學生宿舍使用大功率電器,禁止宿舍內撕拉電線。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消防安全就有了保障,床簾的莫須有“罪名”也就不攻自破。
如果床簾真的構成消防安全隱患,相信禁止懸掛床簾早該納入學生宿舍管理制度了。如果床簾沒有這么大的危害,干預懸掛床簾就是對學生宿舍生活的干涉。令人欣慰的是,涉事學校就此展開調查,相信會給當事學生一個合理的說法。
干預學生宿舍懸掛床簾,暴露出某些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還存在疏漏之處,比如,缺乏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地方,無意中干預了學生的私人領地。
床簾封閉起來的空間雖小,構建的卻是學生自己的一方天地,它成為學生大學時代寶貴的“床簾領地” 。在這個特殊的空間里,領地意識使床簾的“領主”感受到自治的快樂。
是否在集體宿舍建造自己的私人空間,本是學生個人的事情。在學生權利保護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學生工作管理方面的閃失,自然成為公共討論的話題。公共討論形成的輿論共識表明:學生宿舍里每個人的“床簾領地”,都應該得到尊重。
學生的“床簾領地”需要得到尊重,在于這是宿舍文化的“細胞”,對這個領地的干預,扼殺的是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宿舍文化是最具個性化創造潛力的地方,而床簾領地本身就是最個性化的“文化建筑”。尊重了“床簾領地”,也就等于間接在鼓勵大學生群體的自我創造,釋放了大學生群體的創造積極性。
學生的“床簾領地”需要得到尊重,在于這是生活空間的“別墅”,對這個領地的干預,學生宿舍喪失了私密的可能。大學生已經成年,他們的隱私意識已經形成,保護個人隱私在行動。每個“床簾領地”的出現,都是保護個人隱私的“堡壘”,正是一個個這樣的“隱私堡壘”組建成多元的“隱私領地”。尊重“床簾領地”,就是尊重學生個人隱私的最好征明。
學生的“床簾領地”需要得到尊重,在于這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對這個領地的干預,學生失去了放飛思想的機會。中午和夜晚的休息時間,“床簾領地”為它們各自的主人提供了“精神沖浪”的機會。學生消化課堂所學知識,享受獨立思考的樂趣,離不開這樣的“精神家園”。尊重“床簾領地”,又何嘗不是呵護學生想象力的寫照?
世界很大,真正屬于每個人的空間卻非常有限。對于離家群居的大學生而言,這個群體的獨立空間人均面積太低太低,而“床簾領地”是他們在偌大校園里僅有的巴掌大的空間。把愛護學生的口號變成具體行動,不妨從尊重每個學生的“床簾領地”做起。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劉海明(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