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康旭陽
通訊員 許錚 張衡
4月26日,湖北省地質局召開整縣推進地質工作服務強縣工程專題會暨一季度項目高質量建設形勢分析會。極目新聞記者獲悉,近年來,湖北省地質局以整縣推進地質工作為抓手服務強縣工程,已帶動局屬單位與52個縣(市、區)陸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累計掛牌成立33個工作站,共同謀劃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形成了可復制經驗和模式。
整縣推進地質工作服務強縣工程專題會現場
恩施州北部地區預測頁巖氣資源量有望超4000億m3,在保康縣萬年山、仙桃市排湖區、通山縣九宮山、來鳳縣構樹田、嘉魚縣石泉村發現高效地熱資源;大冶市龍角山鎢礦有望達到特大型,北泉灣鎢礦達到中型規模;實施漢川市南河鄉何販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提升改造工程;助力十堰市成功申報湖北“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秦巴山東段-漢江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能源資源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地下水監測、生態環境調查、文旅資源普查,隨著整縣推進地質工作的全面開展,一支支地質隊伍成為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在鄂西北地區,湖北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時隔40年重啟廟埡鈮鉭稀土礦勘查,推進磷礦、硅石礦等地方優勢能源礦產勘查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增硅質原料礦石量55546千噸,協助地方獲得轉讓收益43億元,為服務地方綠色發展和招商引資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大別山區的英山縣,季節性缺水問題突出。湖北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聯合該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展大別山地區農村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與供水示范項目。經過半年多的調查評價、找水工作,初步查明了英山縣山區缺水現狀,實施“找—探—供”一體化集約化抗旱新模式,幫助群眾解決了在晴熱高溫時的吃水問題。
地質技術還為地方農業和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該局局屬單位陸續協助咸豐縣小村鄉、孝南區朱湖農場成功申報2023年第三批“天然富硒土地”,協助麻城市黃市坳村、神農架林區青天村成功申報2023年第三批“地質文化村”,支撐利川市騰龍洞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
據了解,去年,湖北省地質局發布《關于整縣推進地質工作服務強縣工程的指導意見》,圍繞縣域資源能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地災防治等重點領域,推動地質資源、平臺、服務下沉,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資金向縣域傾斜,為強縣工程提供地質技術支撐。
“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支撐水平有效提升,地質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我們將通過‘整縣、整合、整體’的形式,逐步推動落實。”湖北省地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持續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地下水調查監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監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及土壤污染防治、文旅資源普查等工作,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一批整縣推進的樣板縣和精品項目,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大局中積極發揮地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