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5月18日,二季度湖北省2034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超萬億元;5月26日,第七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在漢開幕;6月2日,武漢至大悟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運營,通行兩地的開車時間縮短至1小時……簽約、投資、開工、運營,初夏的荊楚大地,經濟脈動的曲線澎湃向上。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改善社會心理預期,首要在于改善市場預期。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預期、市場信心是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強信心、穩預期的關鍵就是增強市場信心,讓企業能預期更美好、更光明的前景。
增強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政府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而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公平競爭和發展。
湖北正在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建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只有打造像熱帶雨林樣的營商環境,才能擘畫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畫面,以營商環境的“加法”促市場信心的“乘法”。
增強市場信心,還需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拓展發展空間,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湖北的精神血脈里一直流淌著敢于突破、積極進取的基因,奮進新時代、建功先行區,只要以改革促開放、促創新,湖北的高質量發展就會動力不竭,沿海開放的“后隊”就一定能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