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湖北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萬工程”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湖北貫徹落實工作。湖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著新追求,特別是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鄉交融的不斷深化,農村群眾對現代生活和人居環境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湖北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是我們更要清醒意識到,只有進一步謀深思路、謀新模式、謀實規劃、補齊短板、拉長優勢,才能繼續做到速度快人一步、質量高人一籌,才能繼續走在前列。
早在201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對標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出臺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決定》,要求重點實施五大任務,堅決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整治人居環境是五項重點任務的第二項,提出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污水治理、開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開展村莊綠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升村容村貌水平等6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由表及里、標本兼治,有效治理農村環境。這一決定的實施讓群眾感觸最深的就是村容村貌水平明顯提升。但是,在學習貫徹“千萬工程”經驗中還是要認真剖析,對癥下藥,既要立足于“治標”,更要著眼于“治本”,循序漸進,綜合施策。
算好“經濟賬”。加大村容村貌建設各個過程都需要資金投入,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引導、市場支持、群眾參與”的資金投入渠道,引入市場主體,拓寬資金來源,開拓創新、開源節流。同時學會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在村容村落建設過程中,逐步解決資金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以武穴市美麗鄉村建設樣板鎮大法寺為例,大法寺鎮的村莊村貌建設自2012年起,每年重點推進幾個村,每村每年重點整治幾個垸,常抓不懈,有序推進,基本實現由鎮區到村落、由個別垸場到整村推進、由“七個一”建設標準”到“十個一”建設標準的過渡。
打好“強心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建立、完善、建強基層黨組織,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工作。譬如,咸寧開展“紅色根須”工程強化組織堡壘,提升干部隊伍戰斗力,要加強團結,讓基層干部擰成一股繩,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思想教育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雄心和信心。成立鄉賢理事會和村灣理事會,激發廣大群眾“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讓群眾代表做成員,做村級發展的顧問,做村級工作的“擁護者”和“潤滑劑”。以湖北武穴余川鎮邢山村為例,通過實行 “三帶一借”工作法(干部帶任務、組織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巧借政策東風),完成由庫區貧困山村到景區美麗鄉村的過渡。
繪好“規劃圖”。規劃設計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村容村貌建設的規劃設計既要尊重湖北自然、經濟等客觀規律,又要開拓創新,有前瞻性,以點帶面、協同發展,同時還要靈活多變,有特色有亮點,不能簡單地“一刀切”。通城縣內沖村位于湘鄂兩省交界的藥姑山南端,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是湖北唯一的瑤族村寨,2016年被納入第四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8年,咸寧市規劃設計院、湖南一設計公司聯合入村設計,重點挖掘古瑤文化,將村灣打造成觀自然景、賞民俗情的特色景點。通過整體設計,瑤族古屋被改造成文化陳列館,館內瑤民變遷、瑤族圖騰、壘石文化等一一陳列。內沖村位于東沖水庫庫尾,村口一片低洼水域,因地制宜建成濕地公園。村莊建設需搬遷的村民,房屋也依溪而建,打造成瑤鄉古街。
建好“后勤部”。“守業更比創業難”。村容村貌建設的成果來之不易,但不加強管理的話,很容易功虧一簣,“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村容村貌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既要有村規民約的約束,也要有保潔管護的制度,同時還要有專門的人員投入,甚至還要有市場化的操作。湖北省鐘祥市建立健全“收集網、運輸網、處置網”,鎖定源頭管理、緊抓過程控制、落實末端治理,建立“戶投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全市鄉鎮、場庫區生活垃圾由市環衛部門負責轉運到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理。按照“戶有桶(簍)子、聯戶有箱子、組有池子、村有轉運車子、鎮有中轉場子”的要求,配齊收運設施設備。
找好“設計師”。對于民生工程的建設,群眾才是最好的“設計師”。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善于調研,多走訪,多座談,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做“群眾智慧的搬運工”。同時抓好關鍵人,充分聽取黨員干部、基層“兩代表一委員”的真知灼見。在黃岡市紅安縣柏林寺村,政府部門從由原來的“決策者”變為“輔導員”,規劃師從“專家”變為“參謀”,村民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形成政府、社會、村民協商共治的局面。針對人口嚴重老齡化情況,住建部定點幫扶規劃團隊探索村莊適老化設計,在村委、理事會商議下,村內成立了公共設施管理與關愛老人小組,規劃團隊協助村民改造了村史館并在功能上向老年人傾斜,村史館增加專人管理的老年活動室和親人視頻見面角,便于老人和子女在網上聯系,村內還建設了老年共享食堂,計劃面向全村所有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提供敬老餐,村民滿意度大幅提升。
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啟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在全國推廣。二十年來,“千萬工程”取得了具有歷史性、開拓性、引領性的巨大成就,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改變了億萬農民面貌。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之際,將“千萬工程”經驗作為學習案例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入領會蘊含其中的思想理念,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找到找準“三農”工作的切入點,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胡秉昶(通山縣通羊鎮)
責編:劉文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