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建國)2023年“發現最美鐵路·高峽宜萬山水連”網絡宣傳活動于4月25日啟動。采訪團沿著高山峽谷中的鐵道線,發現宜萬鐵路沿線人民的生活蝶變,感受車窗外美輪美奐的山水自然,捕捉鐵路人堅守奉獻的生動瞬間,體悟新時代鐵路高質量發展成就的魅力。
圖為:動車組正在通過宜萬鐵路野三河大橋
“宜萬鐵路”的“前世”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發展歷程。“宜萬鐵路”的前身就是1903年由詹天佑等人提出、清政府規劃的“川漢鐵路”,該鐵路經過幾年的籌劃于1909年12月10日終于在宜昌動工,但在各種波折下,三年里這條路艱難的只向前延伸了15華里,終因技術條件、經濟落后、西方列強掠奪等多種原因擱淺,最終成為歷史的記憶。能有一條進出川的鐵路是幾代人的夢想。后經多輪論證與勘測,宜萬鐵路于2003年開始修建,堪稱“中國史上最難修建的鐵路”于2010年問世了,歷經百年的夢想成為了現實,由過去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到如今的“蜀道不再難,宜萬半日還”,從此山不再高、水不再遠,讓沿線百姓體驗到更多的“詩和遠方”。
“宜萬鐵路”的“今生”是一條便民路、致富路,讓沿線百姓的幸福夢想照進現實。宜萬鐵路是起于湖北宜昌止于重慶萬州,東連荊楚,西接黔渝,貫穿湖北恩施,是我國東西向滬漢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開通縮短了國家東西部的距離,讓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成功牽手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共同發展,讓山區的土特產通過鐵路走出大山,比如:湖北恩施地區盛產的柑橘、高山蔬菜、鐵礦資源等,也讓山外旅游人士走近風景秀美的宜萬鐵路沿線著名風景區,如:宜昌的三峽、清江畫廊、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巴東神農溪等,去感受祖國的山川之美、體驗當地的人文風情,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拉動效應。
“山路十八彎,高峽宜萬山水連”。“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交通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出門就爬山,要爬九十九道坎;過河到對岸,要繞九十九道彎……”,宜萬鐵路的開通讓貧困山區舊貌換新顏,解決了百年來鄂西山區百姓出行難、發展難、進步難的 “三難”問題,助沿線地方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宜萬鐵路開通十二年來,載著山區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三趟“民生列車”,源源不斷地送來物資能源,助力沿線地區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大的推動了鐵路沿線的經濟發展,被譽為經濟“黃金走廊”。
據資料顯示,宜萬鐵路“三趟列車”已累計為恩施地區周轉貨物1508.7萬噸。其中運入石油、化肥、煤炭等重要能源物資類646.95萬噸;建筑鋼材類61.76萬噸;糧食、農副產品類235.14萬噸。同時運出本地金屬礦105.07萬噸,非金屬礦5.28萬噸,綠茶 、土豆等本地特色農副產品累計1.08萬噸,助力當地農業、工業、畜牧業發展、資源開發和特色農副產品外銷等,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當地百姓心中“宜萬鐵路”成了脫貧致富的“黃金線”“生命線”。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始終秉承初心使命為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把人民滿意作為努力奮斗方向,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創新實干展作為,用責任和擔當不斷創造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