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漢江灣體育公園青少年汽模基地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體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通訊員 李放軍 詹鷗
三千里漢水自秦嶺奔騰而下,即將匯入長江之際,勾勒出美麗的“漢江灣”。
4月18日,武漢市硚口區漢江灣,水清岸綠,芳草搖曳,風光旖旎,踏青游玩的市民隨處可見。
然而,這片濱水之地也一度因水而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苯陙?,硚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推進工廠搬遷、生態治理和產業轉型。
經過建設,漢江灣生態治理連續3年入選聯合國城市氣候領袖群C40典型案例,硚口打造“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經驗獲全國推廣。
污染環境,利稅大戶也要關停
武漢硚口漢江江灘,東起晴川橋,西至舵落口,岸線全長15公里。從上世紀起,江灘沿岸就聚集起大量制藥廠、化工廠、建材廠等企業,安全和污染問題突出。
“當年有一家規模較大的化工廠,對周邊環境污染很大,雖然是區里的利稅大戶,但我們還是下決心關掉了?!背~口區相關責任人說。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歷時8年,硚口區99家化工企業全部關停搬遷,算好生態環境保護這本“綜合賬”。
對這些企業,硚口區也并非“一搬了之”。對環境污染重的30家小化工企業,就地關停淘汰;對有一定前途的20家中小企業,引導到其他工業區集聚發展;對具有市場優勢的企業,則支持其留駐總部,只將生產環節外遷異地、改造升級。
同時,硚口區拆除漢江沿線80家砂石碼頭,搬遷13家停車場和508戶民垸房屋,騰退灘地120萬平方米,并籌集資金對漢江江灘開展了先后四期、覆蓋全域的生態復綠整治工程。
生態興則文明興。如今,硚口漢江江灘已建成“一廊四區”景觀帶,形成漢江灣水利風景區,每天吸引數萬人來這里休閑散步。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漢江
放眼望去,漢江波光粼粼,一碧萬頃,而這,少不了硚口區的精心“護航”。
此前,漢江灣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中,含有土方施工及樁基作業,過程中會產生廢水。
“廢水,一滴都不能流入漢江!”硚口區作出承諾。
為此,施工前,在臨江側設置截水溝及集水井,以及臨時排水溝槽等,“廢水經過沉淀處理后,部分用作沖洗、澆灌、養護,部分排入市政管網,保證漢江不受污染?!睗h江灣四期項目施工負責人陳龍說。
除了水清,還要岸綠。
在漢江灣生態文化園區,有著一棵高20余米,2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環抱的梧桐樹,道路在此處繞了一個“彎”。
“原本步道設計是直著穿過去,但現場察看時,發現這棵樹長相漂亮,樹齡比較大,最好保持原貌。”硚口區河道堤防管理所所長張堅說,經過商討,最終決定將步道向外移1米。
像這樣的“彎”,在漢江灣還有不少。
“雖然給建設成本和工期帶來一定影響,但守護住了‘綠色文脈’,有更重要的生態意義?!睆垐哉f。
目前,120萬平方米的硚口漢江江灘全部復綠。今年2月,硚口漢江江灘獲批省級水利風景區。
不搞大開發,并非不發展
同時,硚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大竹葉海、張畢湖等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力度,全區水環境質量在武漢市保持領先。
如今,硚口漢江江灘,與張公堤城市森林帶、園博園、張畢湖公園、竹葉海濕地公園一起,形成“兩帶三園”生態大格局。
生態大格局下,硚口見縫插針建設口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生態環境的修復,引來了“金鳳凰”紛紛棲息。
當前,江灘畔集聚起了大型商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養老、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機構,昔日城市“死角”煥發勃勃生機。
不搞大開發,并非不發展。依托漢江灣,硚口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布局科技服務、數字經濟、文化創意等產業,加快建設漢江灣·生態活力新城。
今年,硚口還將啟動“漢正陽臺”全面建設,融合地域文化、游樂和展覽等休閑游覽功能,打造現代化、生活化、時尚化的世界級城市濱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