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朝霞 通訊員 黃小俊 戴輝
1月11日,“宜才碼”認定的B類專家、“湖北工匠”楊文華接到臨時通知需立即出差,緊急之下他聯系三峽機場人才服務專員,通過貴賓通道,及時趕上了當日的航班。
這是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寫照。目前,宜昌市通過“宜才碼”完成注冊超10萬人,認定近3萬人才。
企業創新發展,人才是引領,資金是“血脈”。湖北自貿區通過一項項創新舉措,為企業聚集人才、盤活資金妙招頻出。
“智高點”搶占“制高點”
聚焦人才培養、服務、支持、激勵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湖北自貿區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助力“惟楚有才”的美譽轉化為“人才興鄂”的現實生產力。
宜昌片區創新打造一站式、系統化、智慧化人才服務信息平臺,集合住房安居、交通出行、便捷就醫、子女入學、休閑療養等9大類15項人才服務和144項公共服務,實行人才政策“一站受理、一網通辦、智能匹配、免申即享”,實現人社、住建、衛健、教育等多部門聯辦和縣市區多層級協同,確保人才服務“碼上聯辦”。
人才引進來、留得住,還用得好。武漢片區上線“光谷數字人才卡”,轉變了以往由政府單方面為高端人才提供服務的單一模式,引入市場化資源,為高端人才提供“政務服務”“醫療服務”“子女入學”“休閑度假”“融資對接”“商業服務”等全方位服務,助推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升級。
目前,該片區已精準服務478名高層次人才,相關做法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簡報向全國推廣。
以人才“智高點”搶占發展“制高點”。襄陽片區圍繞制造產業發展規劃,創新“企業訂單、學校下單、政府買單”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政府、學校、企業人才供需匹配,更好地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向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方向轉型升級。
“首貸擔”送去“及時雨”
資金是企業的“加油站”。湖北自貿區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著力推進金融創新,為企業送去“及時雨”。
破解小微企業首貸難,武漢片區為小微企業在銀行獲取的首筆經營性貸款(50萬元以下)提供政策性擔保,幫助企業建立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履約記錄、做好信用培植,引導信貸資金精準流向真正需要扶持的小微企業,2022年新增“首貸戶”870戶,擔保服務金額12.28億元。
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襄陽片區支持推動我省首筆20億元資產支持票據(ABN)落地,發行主體憑借支持資產的未來能力獲得融資,助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盤活企業的存量資產,實現未來收益的現時兌現。
為科技企業減負,武漢片區組織多家保險公司參與,成立武漢東湖科技保險發展促進中心,作為轄區“產、學、研、用、孵”一體化平臺,為科技企業提供“保險補償+風險管理+保險融資+管理賦能”的綜合服務,聚焦科技企業風險痛點推出一系列重點產品和創新產品,補貼企業投保科技保險和享受科技保險保費。全國首單“環保裝備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植物新品種權侵權損失補償保險”,全省首單“首版次高端軟件安全責任保險”“建筑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等全國、全省首單科技保險產品在該片區接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