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田七苗等野菜很受歡迎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曹磊 通訊員 周小平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曹磊
近日,江城持續低溫降雨,但以野藜蒿、魚腥草為代表的春菜照常端上居民的餐桌,價格也沒上漲。
業內人士稱,春季的野菜大多已經實行大棚培育,不僅品種多,產量也大。
春季時令野菜紛紛入市
身價不高
13日一早,漢口三眼橋的周先生就來到小區附近的街邊市場買菜,主要目標是各類時令野菜。
“前兩天在酒樓吃了一盤魚腥草和一盤冰草,就想著自己找來做個菜。”周先生說,餐廳里的野菜吃起來價格高,到市場買估計能省不少錢。
在市場里,周先生找到了每斤只要5.8元的魚腥草,只花5元買了一袋子。雖然沒有找到冰草,但每斤13元的野藜蒿還是讓他十分喜歡:“春天的菜就是氣味濃,野藜蒿聞起來特別香。”
在周先生采購蔬菜的市場里,極目新聞記者還看到了每斤8元的豌豆尖、每斤8元的地菜,以及每斤7.5元的野芹菜等不同種類的時令春菜。
在漢口金橋大道的一座連鎖超市里,記者還找到了上周剛入市的田七菜,每斤價格高達25元,還是有人在買。
一位蔬菜區的導購員介紹,春節過后,更多野菜陸續上市,價格每斤10元以下,頗受歡迎。
人工栽種野菜成主流
產量足夠
采訪中,多位銷售春季時令菜的商販告訴記者,現在的貨源大部分都是武漢市遠城區的蔬菜種植基地里出產,所以價格比往年低一些。
13日下午,記者聯系上在武漢市黃陂區種植特色蔬菜的魏師傅。據他介紹,過去的野菜以外地貨為主,價格比較高。近十來年本地種植已經形成規模,種類也多,包括了田七、紫背天葵、魚腥草、蒲公英等多個品種。“消費者愿意花錢吃野菜,農戶就愿意種野菜,供應量就一年比一年多。”
在魏師傅的種植大棚里,每一畝田最多可以出產2000斤時令春菜,種類主要是紫背天葵和富貴菜,以及一部分野藜蒿。與他在一個村里的其他種植戶則主要培育了馬齒莧、野芹菜等品種。“這些野菜肯定很多人都吃過,我們都覺得‘野菜不野’,因為越來越家常了。”魏師傅笑著說。
香椿葉估計每斤百元
仍未露面
盡管市場上在售的春季時令野菜的品種正在不斷增多,但人們更愛吃的香椿葉卻很難見到身影。這一菜品目前在國內其他地方甚至因為每斤150元的高價而受到熱議。
13日,記者走訪了漢口中一路、黃孝河路、江大路、三眼橋、臺北路,以及武昌的團結大道、和平大道沿線等眾多區域的蔬菜市場、連鎖生鮮店,均未發現香椿葉的身影。
有商販介紹,香椿是春季最時令的菜品,價格也最高,目前在批發市場和田間地頭都還沒有露面。即使剛剛上市,商販們也會細致考慮是否要搶在當下進貨來賣:“一般剛開始銷售時,香椿的價格在每斤100元左右,萬一買的人不多,很容易砸在手里,要慎重進貨。”
武漢市農教中心蔬菜專家介紹,隨著本地的設施蔬菜種植水平不斷提升,時令菜的出產時間、數量和品種都在朝著積極方向變化。隨著春季氣溫、光照和雨水逐步穩定,春菜品類將更多,后期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各種蔬菜生長加快,產能加大,價格會緩慢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