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至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全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武漢舉行。在這次全國文旅戰線新春大會上,圍繞如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主題,來自全國各省市區的代表在交流時各抒高見,亮點紛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注意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5分鐘文化生活圈、文化新空間等提法,成為會議熱詞。
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共文化供給
湖北探索讓群眾更有獲得感的公共文化精準供給,打造以群眾為主角的活動品牌,凝聚以群眾為主體的工作隊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述永介紹,在常態化組織開展百團上山下鄉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季、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惠民活動的同時,成功打造荊楚鄉村文化旅游節、“文化力量·民間精彩”全省群眾廣場舞展演 、“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長江讀書節”“長江講壇”“禮樂學堂”等品牌活動,創新舉辦萬名司機講家鄉故事大賽等群眾賽事,搭建了讓群眾“站C位”“唱主角”的活動平臺。湖北實施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計劃,每年評選文化和旅游能人68名,大力支持群眾自辦文化。讓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浸潤人民群眾的美好幸福生活。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陳廣勝表示,浙江已初步構建精神富有測量指標體系,實現“精神富有”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量化、可評價,形成“找準短板—掌握需求—精準供給—考核評價”工作閉環鏈條,面向農村居民、農民工群體、殘疾人群體等推行分人群精準公共文化供給。
15分鐘文化圈讓人人可及
在持續打造重要窗口文化地標的同時,各省市區都提出構建人人可及的15分鐘文化生活圏。
湖北大力推進“四館三場兩中心”建設(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遺展示館,劇場、排練場、文化廣場,鄉、村兩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全國較早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以此為基礎,以流動設施為補充,吸納社會資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家門口“15分鐘文化圈”已實現廣覆蓋。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愛武介紹,湖南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門前十小”(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小戲臺、小法制宣傳欄、鄉風文明理事小組、小業余文藝隊伍、小文旅志愿服務隊伍、小體育健身設施、小型數字文化服務設備)工程全覆蓋,配套實施“歡樂瀟湘”“數字文化進村入戶”“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項目,在群眾家門口打造出最美瀟湘文化陣地。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虎年臘月廿九,在濃濃的年味兒中,湖北省圖書館聯合東湖高新區打造的第四座楚天書房,在花山生態新城正式亮相。吸引社會力量建設城市書房、農家大院等新型文化空間300多家,湖北涌現一批公共文化網紅打卡點,這些服務升級、業態創新的新型文化空間,為湖北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注入綿延不絕的源頭活水。
中國絲綢博物館特展長期入駐杭州大廈,開創國有博物館走進城市商業空間的先河。浙江正在實施“文化潤景”計劃,全省百家博物館、美術館創建A級景區,全省11531個A級景區村、128個旅游驛站成為公共文化新陣地。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斌介紹,廣東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嵌入景區、商圈、鄉村和社區,建成“粵書吧”“粵文坊”等新型文化空間2000多家,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期待。
此次大會上,成都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進行交流。該市副市長劉旭光介紹,成都多層次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例如成都圖書館節假日夜間11點閉館,周邊地鐵相應延時至夜間11點半。市民藝術培訓得到群眾熱捧,“街頭藝術表演”成為崛起的城市音樂藝術品牌,這些升級的公共服務,彰顯城市人文溫度。成都每年推出80個“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社區美空間、城市閱讀美空間等新場所遍布城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