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特約通訊員 白菲斐
通訊員 周晏安 李紅 郭峻成
新年伊始,剛剛結束完深潛任務的郭金海趕回家鄉襄陽,為74歲的母親過生日。作為海軍某潛艇基地的一名電工技師,29年來,他潛行深海磨利劍,用生命守護水下先鋒艇的“神經網絡”,踐行著為共和國鑄造和平盾牌的神圣使命。
郭金海為母親過生日
1月20日,記者見到了這位“深潛”大海的“水下尖兵”,聽他講述他與“水下先鋒艇”探洋底、闖險灘、斗惡浪的精彩故事。
上了先鋒艇,就要當先鋒
海軍某潛艇基地是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支核潛艇部隊,郭金海所在的艇員隊是中國組建的首支接艇隊,并于199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創造了我國潛艇史上20多項“首次”和“第一”。
1975年出生于襄陽歐廟鎮的郭金海,1993年參軍入伍,經過層層挑選,他幸運地被選入潛艇部隊,部隊隨即將他送入潛艇學院,學習專業知識。
面對聲吶、雷達等高大上的專業,郭金海選擇了電工。“那時候覺得電工專業很實用,沒想到卻是最難的。”據郭金海介紹,核潛艇中的所有設備都需要電力保障,艇內的電氣系統猶如人的神經網絡,遍布艇內的每個角落,僅電機就有幾十臺,各種零部件幾萬種,電纜長度加起來有上百公里,其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經過8個月的學習,成績優異的郭金海被分到“水下先鋒艇”。“上了先鋒艇,就要當先鋒!”看著眼前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核潛艇,郭金海發誓要干出一番成績。
自此,郭金海“鉚”在了艇上。他白天跟老同志鉆艙室、摸設備,晚上熄燈后打著手電在儲藏室里學原理、畫圖紙、背規程。遇到不懂的,他就翻資料,碰到不會的,他就向人請教,寫下了近五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3個月后,郭金海在同期兵中,首個做到了技術參數“一口清”、開關旋鈕“一摸準”、操縱流程“一遍過”。就這樣,僅用四年時間,郭金海就由一名新兵成長為電工班長,成了艇上的專業骨干。他說,向難而行,才能向陽而生。
郭金海在北京
今生最對不起的,就是親人
身為潛艇人,郭金海常說:“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軍以來,因為要執行任務,他的婚期一推再推,就連孩子出生、母親受傷等人生的關鍵時期,他都因工作而錯過照顧家人的機會。
2002年元旦,經過多年的書信往來,郭金海和愛人艾璟登記結婚。為了滿足妻子浪漫的想法,他們選擇了旅行結婚,第一站,首都北京。正當兩人手拉手在天壇拍照時,郭金海口袋里的電話響起:“緊急任務,速歸”。掛掉電話,郭金海不動聲色地陪新婚妻子逛著公園,內心卻是翻江倒海。
“我們找個能喝咖啡看風景的地方好不好?”艾璟問。“好,火車上最合適。”郭金海硬著頭皮說出了自己的“方案”,艾璟以為郭金海在開玩笑。郭金海連聲賠笑:“對不起,不是開玩笑,是單位來電話,讓我抓緊時間趕回去。”“我必須回去,對不起。”郭金海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低著頭不停地道歉。
一張車票到青島趕回部隊,一張車票讓妻子回襄陽,發車時間只間隔15分鐘。進了火車站,郭金海匆匆買來兩杯咖啡,一杯遞給妻子:“我們一起喝咖啡看風景!“捧著咖啡,艾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如今,每當回想起那時的情景,艾璟依然耿耿于懷:“兩人旅行結婚,結果就剩我一個人回去,親戚朋友到家里串門,連新郎啥樣都沒見著。”
后來,艾璟懷孕了,預產期前,剛剛遠航歸來的郭金海立即趕回老家,一家團聚,大家別提有多高興了,艾璟肚子里的小生命仿佛也感受到了這份喜悅,鬧騰個不停。沒想到,郭金海剛到家,艇長的電話就追來了:“小郭,家里情況怎么樣?媳婦還好吧?”從艇長的話語中,郭金海明白了:“艇長,是不是又有任務,我馬上回去。”艾璟抓住郭金海的手,“能不走嗎?”郭金海強顏歡笑:“很快就回來,等我。”
郭金海和妻子
走出家門,郭金海一路流著淚上了火車。當他趕回部隊時,兒子出生的消息就通過電話打到了單位。他還沒來得及品味當父親的喜悅,就踏上了執行任務的征程,任務結束后才知道,孩子出生沒幾天就得了嚴重的黃疸,幸虧診治及時才轉危為安。
2014年,郭金海的母親大椎骨摔裂,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在接到醫院病危通知書后,哥哥才不得不通知郭金海回家。回來后,郭金海不分晝夜在醫院陪護了三天,接到任務后,又不得不離開。
每次遠航,他都要寫下遺書
潛航大洋并不浪漫。艇內環境高濕、高溫、高噪、高輻射、高污染,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是奢望。但因任務需要,郭金海曾連續幾個月在深海潛航。“艇動三分險,生死一瞬間。”每次遠航,郭金海都要寫下遺書,以“視死如歸”的狀態,迎接每一次任務。而深海潛行,隨處都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隨時都可能面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
在某次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時,潛艇突遇10級以上臺風,橫搖超過40多度,絕大多數艇員都出現了嚴重的暈船現象。此時,潛艇的主滑油電機發生故障,面臨著失去主動力隨波逐流的危險,又暈又吐的郭金海顧不得身體上的難受,立即沖到排故第一線,連續奮戰5小時,電機終于恢復正常工作。
突然,警鈴再次響起,一臺冷風機“罷工”,艙內溫度上升到45℃,若再繼續上升,潛艇將面臨巨大危險。于是,他再次沖向故障艙。艙內熱浪襲人,風機溫度超過100℃,郭金海強忍著高溫烘烤和眩暈等不適,著手拆解高溫電機。為防止損壞的軸承和轉軸冷卻后抱死,郭金海堅持在高溫狀態下將它們迅速分離。經過6個小時的搶修,故障得以排除,郭金海卻被燙得滿手血泡,因脫水癱倒在地……
某年秋天,郭金海隨某新型核潛艇執行大深度潛航試驗任務。50米、100米、200米……潛艇悄然朝著極限深度發起沖鋒,耳邊傳來艇體受壓發出的“嘎嘎”聲。突然“砰”地一聲巨響,一根管線發生滲漏,水瞬間噴涌而出。郭金海條件反射地撲下身子,緊緊護住身下某重要電氣設備操縱臺,同時組織戰位人員實施損害管制,第一時間堵住了漏點。
回憶此事,郭金海說:“在那么大的壓力下,就是一顆螺絲釘崩出來,都跟子彈出膛一樣,打到哪兒都得留個洞,我能不害怕嗎?可我們干潛艇的,就得敢闖深海大洋,就得敢跟死神‘掰手腕’。”
因為工作需要,郭金海常與核反應堆打交道。盡管每次進堆艙都是全副武裝,工作時間也嚴格控制,但遠航歸來,郭金海的白細胞數值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其他6項化驗指標,也嚴重偏離正常值。
2011年,正在海軍401醫院住院治療的郭金海,聽說潛艇又要遠航,想著參與了任務前期所有的準備工作,自己在,就能為潛艇和戰友增加一份“安全保險”,他帶著幾十天劑量的藥物又上艇了。戰友們焦急道:你不要命了!”郭金海卻回答:“總有人要犧牲,我必須是其中一員!”
在“水下先鋒艇”上,郭金海梳理新型首艇專業筆記10萬多字,繪制電路圖200余張,制定方案預案30多個,排除重大故障與險情60余起,帶出技術骨干80余名。他說,一人強不算強,只有團隊技術都過硬,才能實現我們的“強軍夢”!
郭金海維修潛艇設備
老兵的價值,就是要傳幫帶
隨著我國國防實力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潛艇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潛艇人投身國防事業,越來越多的設備都在完善更新,讓郭金海開始思考著,如何將自己的所學,化為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自第一次執行任務,郭金海就養成了記筆記的好習慣,每次遇到問題,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他都一一記錄,20多年下來,積攢下十多本工作心得。郭金海將其認真梳理,不僅修訂了《某型潛艇電器設備使用與保養條令》現行本,還針對設備運行特點,制定完善了《熱態運行期間電氣設備檢查檢測方案》《電機檢查測量方案》《大深度潛水檢測方案》等方案預案20多項。
2016年,看到部隊的新兵越來越多,郭金海又在心里琢磨起一個事:辦夜校。他利于休息時間,主動開辦“水兵夜校”,依據潛艇常見工作難題,制定的40多份專題教案,向年輕官兵傳授經驗。漸漸地,他的“水兵夜校”成了小有名氣的“百家講壇”,不少兄弟單位的戰友都來“取經”。這些年, 有近干名弟子從“水兵夜校”回到單位后,成了技術骨干,個個都能挑大梁。
“潛艇人都是命運共同體,而我們老兵的價值,就是傳承。”工作即將滿30年,可以退休的郭金海,正忙碌地把他的畢生所得傳授給更多的年輕戰友。“希望后人能踩在我們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奮斗,為實現‘強軍夢’不懈努力。”
從軍以來,郭金海先后50次參加戰備遠航、實兵實彈重大演習等戰訓任務,累計出海2000余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特聘為“海軍安全專家”,曾獲“戰區海軍專業比武第一名”,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他還先后榮獲“全軍精武標兵”“海軍十大杰出青年”“海軍技術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2021年6月28日,郭金海被中共中央援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并受到習總書記接見。
郭金海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干潛艇光榮!”如今,郭金海的兒子也在父親的影響上,報考了潛艇學院。他要把習主席對海軍潛艇人“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能打勝仗的過硬本領,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作為奮進的力量,為潛艇事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