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紅霞 通訊員 鄭修鵬
10月2日,走進松滋市洈水鎮樟木溪村,一棟棟民宿小院與山水湖島繪就成水墨丹青……
“在移民后扶等政策幫扶下,我們村成了桃花源。”樟木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成見證了村莊巨變——全村不僅甩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還獲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國家森林鄉村”等。
樟木溪村地處洈水庫區,庫區移民占全村人口六成以上,幾年前,村民僅靠種地和捕魚為生。近幾年,水利部門先后投入1000多萬移民資金改善村里生產生活條件,撬動其他部門項目及民間資本3000多萬元,發展建設樟木溪——組組通路、戶戶通水、家家有網,讓村莊綠起來、亮起來……
基礎設施改善后,村里引入社會資本1200萬元發展產業,一幢幢民宿建起來,還發動移民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種植獼猴桃、黃桃等,依托洈水風景區做旅游文章,吸引游客來樟木溪吃住游。
“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周世霞2015年返回村里開起農家樂,餐廳日接待量已由40人擴容到150人。
在紙廠河鎮大湖村,種植再生稻成為移民新的致富門路。
這些天,梅青松正忙著駕駛收割機收割中稻,從脫貧戶成長為王家大湖水稻產銷專業合作社機物組負責人,他的生活徹底變樣,2020年還花15萬元購買小轎車,“合作社今年種200畝蝦稻,提升收入。”
“產業發展離不開后扶資金支持。”大湖村黨總支書記揭定平介紹,從2006年至今,共有1400多萬元移民資金投入到村里的溝渠路建設,如今,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齊全的排灌設施為村里糧食種植夯實基礎。
在八寶鎮中洲村,大棚經濟讓移民獲得感十足。“一年種兩季西瓜、一季辣椒,比露天農業收入高。”種植大戶李嬌去年流轉53畝地嘗試設施農業獲得成功。
村支書廖向榮介紹,借力40萬元移民項目資金,村里發展大棚經濟,首批2000平方米、50個大棚種植成功后,到去年底村里已發展370畝設施農業,今年又增加近200畝。
“移民優勢產業扶持資金拉動社會資本投入,湖區設施農業‘萬畝棚膜經濟帶’、庫區農旅融合休閑農業‘3A景區鄉村’等支柱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帶動移民增收致富,壯大移民村集體經濟,移民創業致富信心更足。”松滋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長趙厚松表示,將搶抓國家水庫移民后扶政策機遇,集中資金重點扶持移民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早日實現村村年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以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