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馬文俊、通訊員謝銘輝)10月3日,武漢知音橋下游人如織,不遠處的宗關水廠內,機泵轟鳴,水聲潺潺,水質檢驗高級技師王瓊正對比儀表數據為水質把關。
自1909年武漢第一滴自來水從這里流出,歷經百年風雨,宗關水廠已成為日供水能力達105萬噸的現代化大型自來水廠,其運轉關乎漢口地區200多萬居民的日常起居,而這條生命線的守護者,正是王瓊領銜的檢驗團隊。
“今年上游來水量異常減少,江水流速慢,加之氣溫較高,極容易影響進水水質。”她說,為此,她將常規的每日取水、化驗頻次由1次加密至最高12次,并協調同事實時調配消毒劑投放,確保出水水質無虞。
在崗27年,類似突發事件已經歷多次,這也練就了王瓊的一身本領。2016年,漢江出現水華,她通過反復試驗比對,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保證水廠供水的經濟性;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她連續90天駐廠,一人承擔整個班組的工作任務,日日巡查“萬步起”,有力保障了每日約60萬噸的市民用水需求。
暑去寒來,憑著對技術的執著與熱愛,王瓊從一名普通的基層水質化驗工成長為省內知名水質檢驗能手。近年,她獲得了武漢市首席技師、湖北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并在2020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先后被評為“武漢市技能大師王瓊工作室”“武漢市三八紅旗集體”和“湖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堅守崗位的同時,以王瓊為代表的“供水人”不斷以匠心引領創新,持續針對生產中的各項難題和關鍵點開展創新創效活動。2018年王瓊帶領工作室完成次氯酸鈉消毒技術攻關,一改百年來該廠加氯消毒的工藝,消除廠內重大危險源。2021年,她發現次氯酸鈉降溫增效新方法,極大降低了高溫時消毒藥劑的投放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能為武漢供水的低碳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我很自豪!”王瓊介紹,由她牽頭改進的生產技術、方案為該廠每年節約各類成本超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