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迪凱
通訊員 陳志紅
從環境空氣質量全省倒數第一到改善幅度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二,再到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近日,荊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陳世清被表彰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9年來,陳世清戰斗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鉚足一股勁守護藍天凈土,讓“荊州藍”時隔8年再次回歸到群眾的生活中。
陳世清在工作中(通訊員供圖)
暗訪督導掙回“荊州藍”
露天焚燒秸稈,曾讓江漢明珠荊州蒙上了一層陰霾,古城一度成為“霧都”。夏秋時節哪怕門窗緊閉,秸稈煙氣還是熏得居民涕淚交加。
2013年,退役軍人陳世清走上了大氣污染防治崗位。指揮、調度、巡查、督導、滅火、督辦整改……成為他的工作日常。9年來,他跑遍了全市100個鄉鎮、2500多個村,跑爛了5雙運動鞋,跑壞了4輛巡查車,暗訪督導路程可繞地球3圈。
一心撲在禁燒上,陳世清受盡各種委屈。9年前,幾乎每天,他都會接到親友的質問和謾罵。收到焚燒秸稈罰單的村民甚至跑到他父母家中大吵大鬧索要賠償。父母家中電線多次在夜間被人偷偷剪斷。務農的老父親也不能理解:“祖祖輩輩都習慣田間一把火,現在秸稈咋就不能燒了?”
但誤解并沒有讓他退縮,陳世清帶領禁燒專班,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了湖北省首個秸稈禁燒工作經驗——市縣鄉村組戶六級包保責任、地空一體化巡查、疏堵結合兼治的“荊州模式”,推動全國首個秸稈禁燒地方立法——《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出臺。
9年來,在陳世清帶領下,荊州秸稈禁燒工作連續7年排名全省第一,每年推動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近600萬噸,徹底改變了農民幾千年來的耕種方式,從根本上禁住了“一把火”,讓藍天露了臉,將廢棄的秸稈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金疙瘩”。
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還維持和保護了土壤的肥力,讓荊州農業耕作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有力確保了糧食安全,荊州監利穩居全國水稻第一縣、全省糧食產量第一。
“天眼”織牢防治“智慧網”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荊州的3個大氣問題,一直是陳世清心心念念、發誓要啃下的“硬骨頭”。
為加快燃煤鍋爐改造,陳世清盯緊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4年內走訪企業746家累積淘汰(改造)燃煤鍋爐802臺,提前超額完成省級交辦目標任務。湖北峪口禽業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通過清潔能源替代,大幅改善工作環境,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資金10余萬元。
2020年的一個冬夜,陳世清與科室一位年輕同志去抓“夜老鼠”——暗查渣土運輸車違法上路行駛。發現一輛渣土運輸車沿路遺撒砂石,他毫不猶豫緊跟上去。進入工業廢廠工地時,渣土車司機手提鐵棍迎面沖來:“多管閑事,就要你的命,斷你的胳膊和腿。”陳世清沒有畏懼,一邊與其周旋,一邊暗中跟同事聯系,待聯合執法人員趕到,最終將其制服。
面對大氣污染防治點多線長面廣,人員不足的問題。陳世清積極向科技借力,創造性搭建了全天候精準管控大氣污染源的“智慧網”,推廣重點企業排放實行用電監管、在建工地裝上360度“天眼”、街頭裝上遙感監測系統、餐飲油煙單位裝上凈化監測裝置、向非道路移動車輛發放“環保號牌”……盯住大氣污染源靶向施策,為工業源、生活源、移動源戴上“緊箍咒”。一旦出現污染源超標排放,紅色預警信息通過手機APP即時傳輸到陳世清手上,將污染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2021年大氣污染防治“智慧網”上線一年,全市PM2.5、PM10濃度分別較“十三五”末降低47.8%、38.5%,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升23.5個百分點、達到88.2%,環境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每年120多天吃住辦公室
每年冬春季節,重污染天氣頻發且跨度時間長,辦公室便成了陳世清24小時的“家”。近5年來,陳世清每年年均120多天吃住都在辦公室。
機動車尾氣排放,成為空氣質量惡化的重要源頭。為源頭根治污染,陳世清牽頭建立機動車尾氣檢測、遙感監測、黑煙抓拍、尾氣治理、非道機械、油氣回收閉環管理措施,初步建成“天地車人”一體化系統平臺,推動《荊州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通知》出臺,推進機動車尾氣治理納入2022年度荊州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餐飲油煙,是近三年來市民生態環境投訴的熱點問題。為解民憂,他帶領科室同事對中心城區餐飲油煙單位進行全面摸底,推動餐飲油煙治理納入2021年度荊州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重點事項,一年內建成荊州市中心城區餐飲油煙治理在線監管平臺。餐飲油煙群眾投訴率累積處理1300條,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在荊州市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被評為群眾最滿意民生實事項目。
在污染防治攻堅戰場上,陳世清忘我奉獻,一門心思攻克群眾急難愁盼的生態環境問題。9年來,在污染防治攻堅戰場磨礪淬火,他從軍姿颯爽的武警戰士變成了兩鬢花白的環保老兵,也干出了不凡的業績,先后榮獲“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湖北省杰出青年衛士”和“荊州市十佳實績突出干部”“荊州市優秀退役軍人”等榮譽,立三等功1次、受嘉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