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視頻攝制 黃志剛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初秋時節,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500余頭麋鹿徜徉在長江故道,或悠然覓食,或戲水追逐,一派和諧的大美生態圖景。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在覓食
專家考證,300萬年前,麋鹿就曾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繁衍生息。先秦時期的墨子曾在《公輸》有言: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這表明,當時楚國的云夢澤,犀牛麋鹿成群,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之豐富可見一斑。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對“麋鹿夫妻”在覓食
如今,麋鹿已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長江生態指標的旗艦物種之一。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全世界僅存麋鹿約萬頭,其中野生麋鹿不到4000頭。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頭麋鹿朝陽下覓食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頭麋鹿在水中歡騰
一直以來,麋鹿的保護、繁衍和生息一直是科研人員的重要任務。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圍繞“恢復麋鹿野生種群”核心任務,竭力保護麋鹿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為濕地精靈保駕護航。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麋鹿在濕地歡騰
保護區麋鹿以每年15%增速增長
史料記載,到清朝晚期,由于皇家狩獵、自然災害和時局戰亂等因素,麋鹿在其原生地中國幾近滅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此前流入歐洲的18頭麋鹿被英國第十一世貝福勒公爵收購圈養,讓這個種群得以存活。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麋鹿在濕地歡騰
1985年8月24日,公爵后代十四世貝福勒公爵將麋鹿送回中國,并在北京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內的三海子地域保護,首批建群數量38只。
1993年、1994年,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后兩次引進64頭麋鹿,并進行野化訓練,逐步恢復野生種群。
30年來,石首麋鹿已經發展到2500余頭,其中保護區內1500余頭,周邊三合垸、兔兒洲和洞庭湖等地自然擴散1000余頭,遍布兩湖流域的兩省九縣市,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領域的成功范例”,成為湖北長江大保護的一張亮麗名片。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麋鹿在濕地歡騰
石首麋鹿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依托長江故道的天然優勢,擁有豐茂的水草和濕地,為麋鹿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麋鹿在濕地歡騰
“保護區的麋鹿正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長,屬于高水平增長狀態。”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科研科副科長楊濤說,今年,保護區新生幼鹿307頭。目前,保護區內擁有高等植物321種、脊椎動物320種。“良好的自然環境,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麋鹿在濕地歡騰
千方百計護佑濕地精靈
麋鹿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喜好沼澤濕地環境。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與長江故道形成的夾角之間,占地2.3萬畝,是麋鹿的絕佳棲息場所。
為保護濕地精靈,保護區每天安排6名巡護人員負責日常巡護監測。“主要觀察麋鹿的精神狀態,有無干擾因素等。”楊濤說,巡護員需要騎行10余公里才能完成一次巡護。
今年,受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影響,保護區的濕地環境受到挑戰。“今年的水位線與往年同期相比,后退了1公里多。”楊濤說,為了給麋鹿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連日來,作業人員先后在保護區地勢較低的洼地周圍打井取水。
與此同時,低水位條件下,麋鹿穿越故道的水域圍欄,外逃保護區的可能性增大。為此,保護區嚴格控制人員進入,并加強對裸露淺灘的漁網進行收集,防止威脅麋鹿安全。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洼地,麋鹿在悠閑覓食
“向地下掘進十多米深就可見水。”60歲的譚清剛家住保護區周邊,得知保護區水位下降,他帶領幾位村民承擔打井任務。從上月中旬開始,他們已經打下了7口井,然后通過水泵將井水抽排到一處低洼池塘。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洼地,麋鹿在悠閑覓食
“水位后退,麋鹿的生存空間更大。”楊濤介紹,相比于內澇,干旱帶給麋鹿的影響其實更小。“往年發生內澇時,草場遭受長時間浸泡,水質變差,麋鹿的活動空間也減少。”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圍,石首市騰退8000畝土地為保護區擴容
楊濤解釋,之所以給低洼池塘抽水,一方面是為了凈化水質,為麋鹿的飲用水源提供安全保障。同時,在高溫天氣時,抽排井水可為泥濘降溫。“千方百計為濕地精靈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洼地,麋鹿在悠閑覓食
楊濤也坦言,長期干旱對1200多畝應急飼料基地的下種也會帶來影響。在石首麋鹿保護區,應急飼料基地主要在冬季為麋鹿補充牧草供給。“再不下雨,可能要錯過飼料種子的播種時間。”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洼地,麋鹿在悠閑覓食
近年來,為給麋鹿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石首市相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石首市啟動保護區土地征收劃撥協調工作,共流轉8000畝土地給保護區擴容,涉及700多戶3300余人。
人退鹿進,展現的是人類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態度。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溫華軍說,將圍繞打造中國優質麋鹿種質基因庫和種源基地,科學評估保護區麋鹿環境承載量,開展麋鹿種群預測預警工作,對麋鹿種群進行科學管理,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提高環境承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