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左一)、蔣爹爹(右一)與陳緒發主任合影 通訊員王碧瑩提供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呂惠 宋蒙
一位是血管嚴重迂曲、無法實施支架手術的中年大叔;一位是血管完全堵塞、身患多種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面對同樣復雜、棘手的病情,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外科團隊采用微創技術,通過6厘米左右的切口順利為兩人完成了心臟搭橋手術。據悉,兩位患者術后恢復迅速,目前相繼康復出院。
胸悶長年累月
血管嚴重病變
蔣爹爹(化姓)今年72歲,家住安徽。這8年來,他經常胸悶難受,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沒太當回事。今年2月,老人因肩膀骨折到當地醫院就診,意外查出了心臟問題,多條血管都有斑塊,其中左前降支血管開口處閉塞。
但老人血管條件非常差,幾乎全堵不說,還失去了彈性,血管里的斑塊硬如石頭,植入心臟支架無法開通血管,只有搭橋手術這一條路。聽說手術可能要“開胸劈骨”,蔣爹爹內心很抗拒。
無獨有偶,57歲的田先生(化姓)也是一位冠心病患者,胸悶長達數年,直到去年體檢才揪出病因,他的兩根血管堵塞了95%,植入了兩枚支架才緩解癥狀。今年7月,他去湖南復查發現,第三根重要血管也出現了堵塞,且嚴重狹窄、迂曲,不適合放支架,只能考慮心臟搭橋。
8月底,兩人先后到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求診,經詳細檢查及評估,該院心外科陳緒發主任判斷,蔣爹爹年齡大,又有高血壓、糖尿病,且骨質疏松明顯;而田先生病變的血管完全閉塞,沒有一絲縫隙,支架介入手術風險大,兩人都不適合開胸手術,于是制定方案,決定進行微創手術搭橋。
心臟不停跳
巧搭“血管橋”
反復討論后,該院心外科團隊決定,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小切口進行冠脈搭橋手術,這對手術醫生的技術和經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切口小意味著手術視野也小,可操作空間狹窄,手術難度成倍增加。”陳緒發介紹,醫生全程在跳動的心臟上“飛針走線”,完成搭橋,且要預計心臟跳動的幅度、頻率,并迅速準確完成手上動作,每一步操作都必須縫合嚴密、精準無誤,既要保證不漏血,又要保證吻合的血管通暢。
8月29日、9月1日,陳緒發主任及手術團隊分別為兩位患者實施了手術,刀口位于胸口左側第5肋骨間,僅6厘米左右,相比常規開胸切口短了近三分之二。同時,將患者自身的一段動脈作為“新通路”,繞過堵塞的血管,重新建立了一條血管通道,使血液重新恢復暢通地流動。
在心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室的緊密配合下,兩人的手術成功完成,手術團隊在跳動的心臟上為他們各自搭了一根血管橋,血管接通后,原本缺血的心臟重新有力跳動。
微創不傷骨
康復“加速度”
相比傳統切口的搭橋手術,微創搭橋手術避免了體外循環系統對人體的影響,患者不需要經歷“心臟停跳-復跳”的損傷,在全身臟器保護、心功能恢復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此外,手術還避免了胸部正中切開胸骨,保持了胸廓完整性,胸腔骨性結構未遭受破壞,創傷小、出血少,傷口感染機會小、術后并發癥少,加快了病情恢復,縮短了住院時間,從而降低了醫療費用。
據悉,兩位患者術后恢復迅速,均在術后第一天順利脫機拔管,術后第三天轉入普通病房,并能正常飲食和下床行走。目前,兩人都已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