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主跨超越2000米級的江蘇張靖皋長江大橋首根鋼護筒成功沉放到位。該橋主要標段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中鐵大橋局建造,創下6項“世界之最”和6項“世界首創”。
張靖皋大橋是湖北涉橋企業兵強馬壯、四處征戰的縮影。
隨著湖北橋梁產業逐年壯大,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中鐵十一局、中交二公院、鐵四院、武鋼、湖北交投、武船、中建三局等一批企業,涵蓋了橋梁產業的全產業鏈,形成聲名赫赫的湖北“建橋軍團”。
滾滾江面,湖北“建橋軍團”助力湖北建成38座長江大橋。目前,全國8成跨海大橋打上“湖北烙印”,世界10大懸索橋、10大斜拉橋、10大梁橋中,至少半數“湖北造”。
30項國際大獎花落湖北
6月26日,“世界海中最高貓道挑戰賽”在廣東中山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舉行,多個媒體全球直播。該橋貓道(修建懸索橋主纜的施工便道)是中交二航局的杰作,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陸慷分別在個人推特賬號推薦這一活動。
據悉,10年來,湖北“建橋軍團”參建的世界級大橋(含在建)達60多座,不斷標注建橋技術新高度。這包括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鐵路懸索橋——江蘇五峰山長江大橋,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公鐵兩用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等。
底氣來自于掌握核心技術。
5月27日,世界首座三塔四跨雙層鋼桁梁懸索橋——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建成通車。中交二航局項目技術團隊全程采用BIM技術動態監控,攻克深厚淤泥層沉井施工世界性難題,打破3項世界紀錄,誕生30余項原創技術。攻克“卡脖子”難題,科技含金量滿滿。中鐵大橋局自主研發大批國際領先的機械裝備,包括“大橋海鷗號”、“天一號”、“小天鵝號”等起重船在內的100多艘各類海上施工船舶的“海上艦隊”。依托強大技術創新能力,中交二航局研發了海中超大跨懸索橋建造技術、超大跨鋼桁拱橋建造技術等國際領先技術。
人才是建造世界級大橋的關鍵。目前,中鐵大橋局擁有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交二航局通過內部首席專家團隊熔煉、創新平臺孵化,打造一批善于創新的科技研發人才。
統計顯示,10年來湖北“建橋軍團”累計有100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一流水平,30次斬獲國際橋梁大會(IBC)大獎和“菲迪克”工程等國際橋梁項目大獎。
“湖北橋”,走向世界
從依靠外援,到自立更生,再到自主創新,領跑世界,湖北“建橋軍團”一路見證、一路拼搏,讓中國橋闊步邁向世界舞臺。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一經提出,中交二航局就承建了中國與馬爾代夫合作項目——連接首都馬累、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之間的跨海大橋。面對3大技術難題凸顯——遠洋深海珊瑚礁地質、深水長周期波和高溫鹽腐,中交二航局提出了適用于長周期涌浪海域的船舶姿態仿真分析關鍵參數,克服世界罕見的14秒長周期波,征服了這片“惡魔之海”。2018年8月30日,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建成通車,成為“一帶一路”上的精彩之筆。
2022年6月25日,歷時8年艱苦建設,中鐵大橋院勘察設計、中鐵大橋局施工的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全線通車,受益人口超過8000萬。值得一提的是,因帕德瑪河地質復雜,世界著名的巖土勘察公司曾揚言,湖北企業不可能完成任務,并提出以合同報價5倍的價格“幫”中鐵大橋院完成勘察設計。中鐵大橋院拒絕外國公司的“好意”,自主攻關,發明了“多層套管靜探技術”,創造水上超深靜探孔的新紀錄。
橋,正成為湖北遞給世界的一張新“名片”。據統計,多年來湖北建橋軍團參建100多項海外工程,遍布俄羅斯、孟加拉、菲律賓、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武漢,打造千億“中國橋都”
10年來,中鐵大橋院、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分別完成產值增長至20.51億元、500億元、891億元,均成倍增長。
世界建橋看中國,中國建橋看武漢。以中鐵大橋院、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等為代表的“建橋國家隊”,設計、建造、監理實力世界領先。同時,武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橋梁產業鏈。
眼下,武漢正在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中國橋都”,橋梁產業已達千億級規模,覆蓋橋梁設計、建造、監理、材料、智能檢測等全產業。近期,湖北省發布《關于促進全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為橋梁企業助力武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橋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契機。
從2003年起,中鐵大橋局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橋梁博覽會,不斷擴大武漢作為“橋都”的辨識度、影響力。2021年,由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等7家單位發起的武漢橋梁產業創新聯盟正式成立,旨在充分發揮武漢橋梁工程設計建設企業集聚效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橋梁設計建造中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