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趙盛迷
“這長勢可真好啊,基本上能存活。”8月18日,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驕陽似火,望著100多畝綠油油的魔芋葉子,村民李永奎喜笑顏開。
去年,這些田還是荒田,能人朱永紅到來后,把荒田開墾成良田,帶領村民種魔芋。
湖北十大農業產業鏈中,魔芋歸屬蔬菜產業鏈。多年來,恩施愛森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永紅堅持科技創新、聯農帶農,在恩施市發展魔芋7000多畝,幫助3000多農民增收。
全州率先“嘗鮮”新品種
魔芋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它生長在青山綠水中,能夠清腸助消化,有著“腸道清道夫”的美譽。魔芋的衍生品多達100多種,廣泛作為工業品、化妝品等產品的原料,被稱為“大山里的金元寶”。
恩施州相關農業人士介紹,該州曾是全國重要的魔芋種植基地,最高峰達到50萬畝。后因病蟲害較多,農民收入減少,規模逐年遞減,目前穩定在10萬畝左右。
“最常見的是軟腐病和白絹病,發病率一度達到50%。”恩施州農科院魔芋研究所所長楊朝柱表示,這兩種病容易在高溫高濕下大面積擴散,7、8月份是發病高峰期,平均畝產存活率僅40%左右,不少農民還經歷過顆粒無收的情形。
減少發病率,種子是源頭。恩施州農科院為改善品種,從全國購買了400多個品種,開啟了長達9年的育種之路,成功培育出了7個發病率低的品種。2015年,經過審定,最終敲定鄂魔1號品種。
朱永紅在恩施州率先“嘗鮮”,試種了一批鄂魔1號。效果非常明顯:1畝地種了300斤種子,收獲了近2000斤魔芋,存活率提升到了97%。很快,愛森農業公司將種植面積擴大到了千余畝。
2020年,恩施州城遭遇洪水,愛森農業公司的400多畝魔芋地被淹,朱永紅心里十分擔心。經過緊急搶救,只有2畝魔芋死亡。“要是過去,至少‘報廢’七成,損失慘重。”
隨后,恩施州農業農村局在朱永紅的基地召開了全州魔芋種植現場會,請來專家和種植大戶,推廣鄂魔1號等品種。經過2年努力,恩施州魔芋品種已基本完成更新換代。
探索制定技術規程并推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屯堡鄉看到,綠蔥蔥的魔芋整齊地長在田壟兩邊,兩株間距約1米。“綠色代表正常,發黃、枯萎說明出了問題。”朱永紅說,再過2個月,魔芋就可以采摘了。
解決了良種問題,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種植管理技術至關重要。
“我們依托省農科院藥材所,制定了一套管護技術標準,并在全州推廣。”朱永紅表示,包括病蟲害防治、大田管理、科學施肥、栽培模式等多個方面。其中,病蟲害防治是重中之重,不僅要防止病蟲害大面積蔓延,還要通過“醫治”,把“癌癥”變成“感冒”,把損失降到最低。
6月初,是魔芋種苗發病的前期。以前,這階段一般不采取措施,現在則提前介入。如果發現有的魔芋葉子沒有變綠,或者出現異樣,管理人員就會挖出10株魔芋,檢查是因為病蟲害導致無法出苗,還是因自身原因推遲出苗。如果是前者,就要采取施肥等措施,防止發生蔓延,如果是后者,就任其生長。
以前,魔芋過冬就像土家族人處理玉米一樣,掛在灶臺上自然儲存。2021年,愛森農業公司建立了專用通風冷庫,溫度穩定在10℃—15℃,濕度70%,確保魔芋質量不受影響。
“我們還制定了恩施州唯一的魔芋良種越冬儲存技術規程,被廣泛推廣。”朱永紅說,由于種植、管理技術到位,近兩年魔芋生長得非常好,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年底,公司還進一步擴大生產加工規模。
目前,公司已在恩施市屯堡、板橋等5個鄉鎮種植魔芋3000多畝,用工2100人。同時,在保底收購的基礎上,統一向農民發放種苗、肥料等,提供管理技術,帶動農民種植魔芋4000多畝,其中開墾荒地數百畝,1000多人實現增收。
在省政府辦公廳駐馬者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黃思源的邀請下,朱永紅在馬者村建立了魔芋合作社。村民姚順民投資2萬元入股合作社,不但享受分紅,還在基地上班拿工資,一年純收入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