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規模和數量創歷史新高。當2020年、2021年的前浪還未奔涌而去,2022年的后浪已踏浪而來,如何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在廣闊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即需要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年輕人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找準“定盤星”,把握就業方向。當前,就業方式越來越趨向多元化,讀書深造、自主創業等多種渠道可供年輕人抉擇;外賣小哥、帶貨主播、短視頻博主、酒店試睡員、整理收納師等多種新興職業也為年輕人帶去了就業新方向。年輕人要找準“定盤星”,把握就業方向,在就業之初,做好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明確自己要干什么,擇一業而定。
錘煉“金剛鉆”,提升就業本領。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選擇就業崗位后,就要努力錘煉自身,讓自己的各項本領能夠跟得上行業發展的需要。近期河南小伙胡中輝從車工逆襲領銜國家級工作室的新聞引發熱議。他10年前還是一名普通車工,10年后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特級技師、高級工程。他說“工人不能只知道干活,要做知識性技能型工人”。正是這種不斷提升自身本領的追求,讓他10年時間共獲專利41項,突破了很多核心零部件的難題。在踏上職業道路后,年輕人要像胡中輝一樣,將自己的“金剛鉆”錘煉鋒利又硬朗,游刃有余地攬下“瓷器活兒”,敬一業而安。
甘當“奉獻者”,實現就業價值。曹禺先生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該為人民用盡自己的才智,專長和精力,再離開人間,不然,他總會感受到遺憾,浪費了有限的生命。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第一書記”黃文秀在扶貧路上留下最美韶華;義診16年不收分文,只開藥方不賣藥的81歲退休老中醫李伯藩,用無言的行動展現“蒼生大醫”的深厚內涵。他們在就業之后,就將為人民服務深深烙在了自己的職業道路上,甘當一名“奉獻者”。年輕人就業也一樣,當我們在解決個人溫飽問題后,不應無止境地追求物質的獵奇,也不應原地“躺平”就此平庸,應當為人民力所能及地奉獻出自己的價值,樂一業而興。
在就業過程中,都會經歷迷茫、挫折與困難,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不斷為之奮斗,在奉獻中收獲價值,相信就是趣味的,昂揚的,也是幸福的。
稿源:荊楚網
作者:史清廉(宜昌當陽)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