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武國順 鄒景根
近日,持續兩周的2022年鄖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節落幕。這是自2010年來,該縣連續第13年舉辦七夕文化旅游節。
鄖西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發源地,“鄖西七夕”入列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近年來,該縣塑造“天上七夕·人間鄖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文旅品牌,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獲評“湖北旅游強縣”“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市”“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縣”“全省十佳鄉村旅游目的地”,實現人間天河“流金淌銀”。
七夕元素,城區即景區
農歷七月初七,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
8月5日晚,鄖西七夕廣場,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巡游劇《鄖夕奇緣》首演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天上的天河,流淌人間的傳說;人間的天河,流淌天上的戀歌;神奇的故事,美麗了天上人間。”《鄖夕奇緣》講述的正是牛郎織女的故事。
天上有河漢,地上有天河。天河如一條玉帶,穿越鄖西縣城而過,這也是中國唯一一條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中的天河重合的河流,鄖西因此也被譽為七夕故里。
七夕廣場上,一頭雄壯的銅牛雕塑半臥水中,其背后是靜思、淡雅的漢白玉織女塑像。走進百余米長的霓虹時空隧道,仿佛穿越時空,如夢如幻。
漫步天河畔,天河上鵲橋、金簪橋、金梭橋……37座充溢七夕文化元素的跨河橋串珠成線,欄桿和岸邊的五彩燈帶色彩斑斕,點亮“浪漫城”風姿。
天上七夕,人間鄖西。近年來,該縣堅持城區即景區,構建“三山入城廓、五水顯風景、一道環古今、七夕浪漫城”縣城格局。尤其通過挖掘七夕文化,發展文旅產業,該縣連續舉辦七夕文化旅游節,讓深山小縣城聲名遠揚。
初步統計,今年上半年,該縣接待游客796.1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8.97億元。僅今年七夕節當天,縣城共接待游客18.99萬人次,旅游收入約7900萬元。
非遺文化,“浪漫”城鄉
一絲一線,化作一花一草、一羽一爪。
“一根絲線16絲,繡這個柿子葉要劈成四分之一來用。”8月4日,鄖西繡娘張春梅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演示刺繡作品《柿柿如意》,穿針引線間,柿子葉的邊緣已經呈現在織布上。
鄖西是“中國天河七夕文化之鄉”,較完好地傳承了七夕節傳統習俗,做巧工是其中之一。相傳七夕節當天,鄖西婦女們要穿針引線,做香包、繡球、服裝掛飾等刺繡物品,送給心上人,誰做得快,誰就能得“巧”,到現在還流傳著“繡花得巧”一說。
今年48歲的張春梅,是鄖西“織女繡”傳承人,16歲時學習刺繡手藝至今,曾兩次奪得“七夕繡娘”大賽冠軍,今年4月獲評“鄖西工匠”。
張春梅介紹,從2018年開始,該縣勞動部門組織刺繡骨干培訓班,到關防、湖北口、香口等鄉鎮授課,深受留守姐妹歡迎。
該縣還通過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傳承、發展“織女繡”,組建女性手工藝能人聯誼會,提供婦女小額貼息貸款,鼓勵創建刺繡等非物質文化產品企業。截至目前,該縣分布各地的“織女繡”和編織作坊達100多家,帶動2300多名婦女參與刺繡產業,年創收1000余萬元。
除了“織女繡”,七夕婚俗在當地也得以傳承演繹。該縣觀音鎮雙石溝民俗村,《十里紅妝》表演再現“三書”“六禮”等七夕婚俗禮節,引得游客駐足打卡。該縣還打造特色民宿、非遺民俗館等,開發天河蒸菜、乞巧美食等體驗項目,民俗村周邊7個村1200余戶村民吃上“旅游飯”,戶均年增收1.5萬元。
“七夕鏈”上興產業
8月6日,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湖北七夕茶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撲面。
“今年已生產成品紅茶2萬斤,后面幾個月還可生產1萬多斤,全年產值2000多萬元。”“七夕美人茶”品牌創始人王華建介紹。
2017年9月回鄉創業至今,王華建發展茶葉基地5000余畝,聘請專家研發無氧真空發酵制茶技術,開發出“七夕美人茶”之“怡美人”“睡美人”“瘦美人”等系列紅茶產品。2021年,公司收購鮮葉30萬斤,產紅茶3萬多斤,帶動500余戶農民增收。
在該縣七夕文化創意生活館,喜鵲水杯、文化折扇等七夕關聯產品成了搶手貨,今年七夕文化旅游節開啟以來,5天交易商品1.1萬余件,銷售收入100余萬元。
近年來,圍繞“鄖西七夕”,該縣先后建成五龍河、龍潭河、“天河水鄉·七夕畫廊”“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等A級以上景區13家。同時,探索開發文創、農創、科創產品,店子鎮生產“七夕艾”、湖北口回族鄉加工“七夕故柿”……截至去年底,該縣“七夕鏈”上相關文化產業企業超過110家,商標120余個、產品10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