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放流活動吸引大量市民以及環保志愿者參與
楚天都市報3月3日訊400尾寄養在宜都市紅花套大溪生態鱘魚谷的長江鱘,3月1日上午裝車啟程向著“老家”四川省宜賓市進發。2日,這批長江鱘順利抵達四川,放流金沙江中。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全程跟蹤分布和活動,努力重建野生群種。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長江特有的魚種,又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有1.5億年的歷史,體重最重可達40公斤。本世紀初,自然繁殖活動停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僅存幾十尾,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宜都位于長江清江交匯之處,是清江鱘魚的主產區,水質環境優越,非常適合鱘魚生長,大溪生態鱘魚谷背靠大溪水庫,是宜都市清江鱘魚上岸的重要養殖基地。為保護長江特有物種,2017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在宜都大溪生態鱘魚谷寄養了800余尾來自宜賓的達氏鱘幼鱘,選擇適當時機再運回宜賓進行增值放流。
長江鱘
1日上午,經過四個小時的檢測、裝載,宜都大溪生態鱘魚谷400尾達氏鱘開始了“返鄉”之旅。“送來的時候大都只有30來斤重,現在有40幾斤了”,代養1年多,面對將要運回家的幼鱘,大溪生態鱘魚谷負責人古平光似有不舍。他介紹,這次放生的長江鱘,體長在1.3米1.5米左右,并且植入了金屬標簽和超聲波標簽,幫助定位其繁殖地,方便后期的檢測研究工作。今年3月1日到6月30日是長江禁漁期,比較適合放流。這次的增值放流,對于長江魚類資源以及種群的恢復和長江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放流長江鱘
3月2日上午,“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9年親本放歸和種群重建行動”在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地標廣場舉行,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以及環保志愿者參與。“今年是(2018–203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啟動的第二年。該計劃以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為核心,統籌確定了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原種保存、野化訓練基地建設等行動方案。”翠屏區農林畜牧局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劉曉歡介紹,本次活動共放流長江鱘子一代親本400尾,放流后,相關部門將組織力量全程跟蹤掌握長江鱘親本的分布和活動狀態,并加強沿江漁政監管,努力重建和恢復長江鱘野生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