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活化石”的中華鱘,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它和大熊貓一樣,被譽為我國的國寶。野生中華鱘目前已瀕臨滅絕,而人工飼養的中華鱘,命運同樣岌岌可危。
據報道,全國僅余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其中有567尾“棲身”于湖北省荊州市文旅區湖北恒升實業有限公司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但因荊州市文旅區開建羋月橋等項目,該養殖場遭遇征遷,全場165畝已被征85畝。加上施工等影響,中華鱘接連死亡。其中,最為珍貴、遺傳多樣性更豐富的子一代中華鱘,死亡達36條,子二代中華鱘,死亡達6000條。
雖然荊州市的有關部門否認,不存在因任何施工或者拆遷行為導致中華鱘死亡的行為。但在文旅區未施工前的五年里,這家養殖場的子一代中華鱘總報損數僅為7尾,而文旅區開工后的兩三個月,子一代中華鱘死亡數量就超過了之前5年的7倍之多,這正常嗎?從“施工現場與中華鱘養殖池僅一墻之隔”,“工地一打樁,中華鱘就躍出水面”等細節可看出,項目施工對于中華鱘生存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
這批中華鱘之死,或許本不該發生。此前,農業部、湖北省政府以及湖北農業廳等多個部門,都關注到了567尾子一代中華鱘的命運,但一次次批示、約談和通知,甚至趕赴湖北省荊州市布置工作專班,卻未能阻擋文旅區項目的開工,也沒能救得了36條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鱘的命。從國家到地方,這么多部門為何保護不了一批中華鱘?羋月橋等文旅區項目,甚至連環評都沒有做,違法項目何以敢明目張膽地開工?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批對于物種保護有著特殊意義,數量稀少的子一代中華鱘,竟然棲息在一家商業養殖場。恒升公司負責人坦誠,此前決定開始繁育中華鱘是作為戰略上的考慮,萬一哪一天國家放開商業利用了呢?商業利用不放開,意味中華鱘養殖是筆賠錢的買賣,一家民企能否在虧損的前提下持續投入,做好中華鱘的保護和保育,實在讓人擔心。
從相關報道圖片可看出,這家養殖場的條件相當簡陋,養殖場負責人表示,近6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死亡,除了文旅游區施工影響之外,也與設備故障、養殖密度增大等有關。
“極珍貴”的中華鱘棲息于商業養殖場,不僅發生在湖北省荊州市。此前,福建省廈門市一家“中華鱘繁育保護基地”的500多條中華鱘業陷入斷糧等危機,基地老板因欠債而失蹤,幾十條中華鱘喪生。相關人士直言,中華鱘的養殖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只出不進”,并非一般企業能夠承受。
顯然,由企業來承擔“極珍貴”中華鱘的保護繁殖,本身就存在巨大風險。既然子一代中華鱘數量如此稀少,物種價值“極端重要”,最佳的辦法,理當是通過公共投入,進行保護和繁殖。所以,湖北省荊州市中華鱘的死亡事件,要解決的,不僅僅是一個中華鱘養殖場的搬遷問題。如何完善保護中華鱘的投入機制,給中華鱘找一個安全可靠的家,這更值得相關部門正視。
(作者:于平)
責編:劉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