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在產科,早產的兒子在新生兒科,90后奶爸拿著護士給的兩個針管,每天往返8次送去“針管母乳”。在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有一批這樣的“送奶”大軍,最多的一天可接收母乳4萬毫升。據悉,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主題是“早產兒更需要母乳喂養”,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世文介紹,對于早產兒來講,母乳是食物,更是良藥。
26歲的張聰來自咸寧,愛人李姍自懷孕27周起反復出血,轉到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保胎,11月12日,懷孕28周的李姍因宮縮發作,早產下一名體重1千克的男寶,孩子一出生就被轉到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接受救治。管床護士交給張聰兩個5毫升的注射器,囑咐他一定讓愛人按時擠奶,哪怕只有一毫升也要保存在針管中送過來給早產的兒子吃,于是李姍在張聰的協助下,每隔三小時擠一次奶,前三天兩個針管也只能收集3毫升左右,第4天開始奶慢慢多起來,可以裝滿整個針管,每天往返8次,張聰不分晝夜的將擠出的母乳送到新生兒科。
該科護士長李華介紹,在產科住院的早產兒媽媽,如有需要護士會發給他們兩個注射器,去掉針頭用來裝母乳,這樣便于收集也方便護士接收后處理,此舉的目的是鼓勵他們給早產兒進行母乳喂養。產婦出院后母乳產量變多,可換成母乳保存袋貼上標簽送來。“患兒家長都非常配合,武漢本地的基本一天送來一次,還有外地患兒家長隔天高鐵往返送來母乳,最多的一天收到了4萬毫升”,李華說。
但幾年前情況并非如此,李華介紹,那時候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幾乎是奶粉‘一統天下’,能吃到母乳的患兒不到10%,最近兩三年,通過不斷宣傳以及存儲母乳的設施不斷完善,患兒家長送母乳的意識越來越強。能吃上母乳的患兒增長至三成,其中能“吃飽”的占10%;2016年,華中地區首家母乳庫在該科建成后,母乳存儲設備擴容了一倍,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收集、儲存、運輸、接收、和使用的流程。來給自己孩子送母乳的家長隨之增多,最多的一天收了四萬多毫升。
據了解,該院新生兒科作為湖北省危重新生兒急救轉運中心,每年收治的危重新生兒超過3000人,其中早產兒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除了產婦自身的特殊原因,八成住院的早產兒都吃過母乳。
該科主任夏世文介紹,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對于胃腸道未發育成熟,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免疫力較弱的早產兒來講,母乳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挽救生命的“良藥”。母乳喂養可以大大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風險,并可有效改善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有數據顯示,早產寶寶在住院期間吃上母乳的,比奶粉喂養的要早出院4-5天。(陳晨 通訊員 周建躍 溫紅蕾 黃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