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武漢市百萬大學生留漢農業創新創業大賽初賽在芯工場·武漢青年眾創空間舉行,38個創業創新項目進行精彩的路演。選手們各顯神通,有的進行激情洋溢演講,有的還現場“秀”農產品,儼然一場小型“農博會“。通過一整天的激烈角逐,最終,18個項目進入復賽。
此次大賽由市招才局、市農委、團市委聯合主辦,武漢青年創業中心承辦。大賽是近幾年首個以農業為主題的創業大賽,分為選手報名培訓、書面評審、初賽、復賽、專項培訓、總決賽幾大階段。
據了解,此次為大賽的初賽路演階段。來自政府部門、企業、風投機構、成熟創業公司的7名評委擔任了評委。按照市場容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度、能否帶來更高顧客滿意度、是否能較好地激勵利益相關者、商業模式壁壘等多個方面,對選手的項目進行評分。
在大賽現場,選手秦銀華現場演示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創新項目”。 2013年,秦銀華和丈夫在東西湖成立公司,養殖鱖魚、銀鱈魚等高端魚類。他們一直致力于改進養殖技術,并獲得突破。“采用新技術后,120畝養殖面積只需要1位工人,投入品的使用限制養殖槽范圍,既節約人工又環保。”這一項目獲得評委們的好評,有評委建議,秦銀華應該盡快申請專利;還有評委提出,有機會組織我們去現場看看。
蔡紹博是一名大學生村官,他帶來的項目,是“百年茶場的文化民宿綜合開發”。原來,蔡紹博大學時就在福建經營百畝茶園。大學畢業后,他毅然返鄉當村官,和弟弟聯手用互聯網的手段,改造業已沒落的百年茶場,重振茶品牌。“我們還開發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鄉村休閑游,推出采茶一日游、兩日游體驗,還翻修了農房開辦以茶為主題的民宿,用茶文化帶動茶葉銷售。”
有意思的是,因為是農業創業項目,選手們不僅展示項目亮點、個人的特色,還帶來了自己創業的成果——農產品,好不好讓產品來“說話“。選手張朝的創業項目是光華村砂糖桔基地,他帶來了砂糖桔;選手張代兵的創業項目是藥食養生立體循環農業項目,他給大家帶來瓜蔞,還有選手帶來了楚陶……現場儼然一個小型”農產品博覽會“。
湖北省農業廳科教處調研員評委柯鳳英認為,武漢市高校云集,是人才大市,通過此次大賽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武漢,特別是武漢的農業領域創業創新。她表示,此次參加路演的項目,既有美麗鄉村項目,又有傳統農業項目的創新,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等,這些項目都代表著農業領域對人才需求方向,更體現著年輕人的創意和創新。可以說,這個比賽有一定的引導性,值得更多希望創業的年輕人關注和學習。
選手魏正輝認為,參加比賽是一個鍛煉,通過評委和專家們的幫助,理清了企業的發展思路,對企業發展有了更多的規劃。而且可以認識更多的創業者,大家通過交流,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又能相互鼓舞。
據悉,此次比賽前期近百個青年創業項目報名參與,參與者以80后、90后群體為主,本科學歷占絕大多數。主辦方負責人介紹,此次創業大賽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推進“三鄉工程”拓面提質,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扶持廣大青年創新創業。(大楚網 張梅 通訊員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