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上初中以來出現性格偏激,無明顯誘因出現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成績明顯下滑。菲菲的媽媽王女士以為“孩子長大了,不聽話了”一直進行家庭教育,沒有當回事。直到近半年,菲菲出現常懷疑他人針對自己,大聲哭鬧,拿刀劃傷自己等行為時,才被媽媽帶到武漢市武昌醫院心理門診就診,通過檢查,醫生告訴王女士,菲菲患上了“心境障礙”精神疾病,王女士聽后大吃一驚。
經詢問得知,菲菲自幼性格內向,顯得很“乖巧”。2007年,父母離異后,3歲的菲菲就一直跟隨媽媽生活。王女士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菲菲從上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就說菲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直到初一,菲菲連老師講課的內容都無法聽懂,許多科目考試都不及格,和媽媽頂撞時,言辭激烈,情緒無法控制,而且經常從家中跑出去,也不告訴家人去向。
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洪漢林介紹說:心理科經常接觸到這類小朋友,在經歷了父母離異影響后,對于年齡小于5歲的學齡前兒童,發生精神類疾病的風險會增加30%。而這些患有“心境障礙”的兒童少年,多表現在情緒不穩定,時而高漲時而低落,反反復復。而菲菲患“心境障礙”與其家庭破裂,和母親溝通較少有一定的關系。
如何有效預防青少年精神心理類疾病?主任醫生洪漢林提醒,青少年期是情感發育的關鍵階段。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避免應激性家庭事件,若出現類似事件,及時心理干預。其次,注重于孩子溝通,了解情緒動態,必要時需求幫助。適量的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消極情緒。遵循晝夜的自然變化規律,夜間減少智能手機的使用,保證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與抑制,可有效的改善身心健康。(陳晨 通訊員 余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