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童出現乳房“發育”,原因竟是將避孕藥當成糖片誤食了一顆。專家表示,性早熟成了兒童“常見病”,女孩遠多于男孩。專家提醒,家長要留心,治療要盡早評估,及時治療,才能阻止過早的性腺發育,保證患兒健康成長,提高終身高。
5歲女孩誤食藥物 乳房發育
近日,家住后湖的趙女士有些著急,她發現5歲的女兒萱萱(化名)胸部竟然“發育”了,摸著有鴿子蛋大小,乳頭發黑。趙女士趕忙帶女兒去武漢兒童醫院,經過檢查,在排除體內腫瘤病變等致病因素后,最終查清原因,萱萱被診斷為性早熟。原來,年幼的萱萱,竟將避孕藥當成糖片誤食了一顆。
“避孕藥里有大量的雌激素,孩子太小,即使只有一顆的劑量,也會導致孩子雌激素異常,出現性早熟癥狀。”該院小兒遺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姚輝表示,因誤服避孕藥導致的性早熟,是一種假性的性早熟,誤吃的避孕藥經過一段時間代謝,雌性激素下降,一般只要注意監護、隨訪,幾個月后癥狀可自愈。“家里有含激素類的藥物一定要保管好,不能亂放,以防孩子誤食、誤用。”
性早熟成了兒童“常見病”
女孩遠多于男孩
才9歲半的佳佳(化名),不僅乳房發育,月經也來了。同齡女孩一般身高也就135厘米左右,但佳佳個頭猛躥,已經有146厘米了,與同齡孩子相比,她儼然成了“大姑娘”。但孩子從何時開始乳房發育的,粗心的媽媽并不知情。
近日,媽媽帶著她來到武漢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就診,檢查排除了病理因素,骨齡檢查結果顯示,她的骨齡已經接近13歲,診斷為中樞性兒童性早熟,預測未來身高很可能不到150厘米。
近年來,兒童性早熟比例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在姚輝的印象里,十多年前,性早熟還是個稀罕事,如今已成為內分泌科的常見多發病。姚輝介紹,該科曾對接診的患兒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做性早熟檢查并確診的患兒,10年里增長了5倍。其中女性為主,男女比例為1:10,最小患兒年齡僅2歲1個月。
女孩在8歲前,男孩9歲前過早出現第二性征,并促使體格過早發育,成為診斷性早熟的年齡標準。姚輝解釋,性早熟分兩大類,一類是中樞性(真性)性早熟,這意味著人體性發育開始啟動,其結果是性成熟,具備生殖能力。這類性早熟中,大部分是特發性,確切病因不明,少數是器質性的,如腦部腫瘤、外傷、感染等。
另一類是外周性(假性)性早熟,主要是由于誤服藥物,如避孕藥導致的。這類性早熟相對無害,只是外部性器官開始發育,但性腺軸等系統并沒有啟動,停藥或干預后孩子一般會慢慢恢復正常。
姚輝坦言,像佳佳這種中樞性兒童性早熟有近90%是找不到具體確切的原因,也叫特發性的,“雖然她現在身高比同齡人高,但是未來身高并不樂觀,甚至可能長不到150厘米。”
性早熟最大危害是影響身高,姚輝表示,孩子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加,會出現身高增長過度加快,身體發育和骨骼成熟,骨骺提前閉合,兒童身材較同齡人大,成年后卻較同齡人身材矮小。
女孩性早熟,最早發育的是乳房,極其容易被發現,多數也是因乳房發育就診,而男孩性早熟相對“隱蔽”,一般會有睪丸增大,甚至遺精的情況。姚輝提醒,家長要留心,治療要盡早評估,及時治療,才能阻止過早的性腺發育,保證患兒健康成長,提高終身高。
另外,不正常的性發育有時也是腫瘤存在的最早信號,所以性早熟患兒首先要去兒童內分泌科排除體內腫瘤病變疾病。(劉婧 通訊員 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