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娜 通訊員 余志剛
住了20多年的高樓,爬起來越來越力不從心了。一壺油、一袋米,拎上3樓已氣喘吁吁。
老齡化社會來臨,老舊小區裝電梯呼聲日益迫切。
地方出臺便民舉措,相關審批一路綠燈,但能安裝成功的小區仍鳳毛麟角。居民意見難統一,是最大攔路虎。
誰來協調各方,找到“最大公約數”?
武漢市江漢區基層黨組織主動作為,引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已有5個老舊小區的5個樓棟安裝了新電梯,9個樓棟電梯正在施工,22部電梯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底樓尷尬”怎么破——
張爹爹從反對派變成宣傳員
銀光閃閃的觀光電梯矗立在樓棟門前,刷卡進入,到7樓,走過1米左右的連廊,再上半層樓梯,抵達房門。
9月1日下午,武漢市江漢區陽光花園小區23棟3單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親身體驗了加裝電梯的便捷。
成為江漢區老舊住宅加裝電梯的首個成功案例,業主代表、702室居民李師傅功不可沒。“沒有社區支持,這事還真辦不成。”李師傅說,去年9月,剛開始征求居民意見時,曾遭到低樓層居民的反對——“影響采光,破壞墻體,我不同意!”“人員進出,侵犯隱私,不能裝!”
根據相關規定,申報加裝電梯,需要2/3的業主同意,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所有住戶的支持。
電梯的受益方主要在中高樓層,如何破解“底樓尷尬”?
陽光社區書記童瓊認為,關鍵要有“第三方”出面協調,社區黨組織長期為居民辦事,居民認可度高,是最好的溝通橋梁。
“人都是會老的,將心比心,我們要理解高樓層的難處。采光、墻體問題,我們請安監、規劃部門來勘測,他們說不行,咱就不裝……”童瓊和網格員一趟又一趟上門。白天沒人,晚上去;房子出租了,就打聽找到新住處去。
終于,低樓層居民的態度緩和下來。李師傅建立微信群,把14家住戶拉進來,提出解決方案:在一樓住戶窗口設立毛玻璃圍擋,保護隱私;一樓二樓不出資,二樓需要時可乘坐;三樓以上住戶以五樓為基準,往下逐層遞減比例,往上逐層遞增比例;資金由6樓住戶管理,每一筆收支都曬在群里。
公平合理、透明公開的方案最終獲得了3單元所有住戶的支持。
沒想到,施工過程中,隔壁2單元的張爹爹反對了。“你們拆掉了門棟入口的柱子,這很危險!”張爹爹多次找到李師傅要求停工。
童瓊得知后,把整套審批手續和施工圖紙送到張爹爹家,又請來街道規劃、安監相關工作人員現場解釋,終于打消了他的疑慮。
今年4月,2單元高層住戶提出裝電梯,張爹爹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還主動到左鄰右舍做工作。
從規劃設計到工程監理——
李玉漢“闖關”有“向導”
居民同意后,從規劃設計到工程監理,處處需要“闖關”。
建成于1990年的港信小區2棟,樓高8層。去年上半年,社區5次召開居民議事會,協調好2單元裝電梯事宜。
可是,由于當年權屬問題,尋找小區的原始設計圖紙成為難題。“好不容易居民同意了,可不能卡在這個環節!”港信小區所在的富豪社區黨委書記程漢川比業主還著急。
找當年的開發商,找當時的設計單位,跑市、區規劃局、建設局、檔案館……
酷暑時節,程漢川領著業主代表李玉漢奔走在武漢三鎮。經過2個多月努力,終于湊齊電梯規劃所需的各類圖紙。“這些單位我也沒打過交道,可是,我代表的是一級黨組織,我身后是社區居民群眾,我有信心把事辦成!”程漢川說,“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體現在基層組織為民辦事的過程中。”
圖紙設計好了,政府審批通過了,如何選擇有資質的電梯安裝公司?施工過程誰來把關?
今年上半年,唐蔡社區香江花園8棟2單元加裝電梯時,牽頭業主鄭師傅一度很苦惱。
鄭師傅找到社區書記黃雯。黃雯第一時間召集業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代表協商,面對面溝通消解了誤會。
最后,大家一致決定:電梯安裝公司由業主自行選擇,物業不得干預;聘請物業公司作為第三方監理,推舉3位業主代表成立監督小組,共同把控電梯安裝進度和質量。“既為居民自治搭臺子,又充分調動物業公司的積極性,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黃雯介紹,施工過程中,物業公司支持設立活動板房、協調業主停車、用水用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業公司的專業管理,“分期驗收、分期結賬”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目前,香江花園電梯施工接近尾聲,待統一驗收合格后即可投入使用。
從施工過程到后期維護——
王友芝一樁樁解開“煩心事”
污水漫溢、臭氣熏天!電梯安裝過程中,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港信小區裝電梯的4個月里,地下管網被挖斷5次。每一次,都是網格黨支部書記王友芝頂在前面,協調保潔員、召集黨員清掃。“現在2單元裝電梯,我們全力支持;以后你們單元想裝電梯,我們一樣全力支持。”在居民必經之路放上墊腳石,見人先說聲“勞駕您家”,王友芝笑瞇瞇的,有她在,居民就像吃下了“定心丸”——不出一天,管網準能修好。
施工完成后,新的矛盾又來了:安裝電梯時拆掉的花壇怎么復建?大多數居民提出改成停車位,也有居民認為應該繼續建花壇。“這塊位置朝北,種什么花都長不好,做成停車位能部分緩解停車難。”程漢川和王友芝多次上門聽意見、拿方案,居民最終達成一致:鋪植草磚,既能停車,又不影響綠化,兩全其美。
電梯用起來了,日常保養、合理使用、費用分攤又成了“煩心事”。各社區黨組織結合實際,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舉的有效途徑。
136家湊了85萬元,前進社區裝的是能進出擔架的大電梯。樓層高、戶數多,電梯建好后,社區通過走訪收集住戶意見,初步確定每戶每季度交120元物業費。“這120元不光包括電梯的電費、日常維護和檢修,還包括整棟樓的保潔、設備維護等。”社區書記陳建新說,物業費由物業服務站管理,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按季度公開收支。
港信小區采用自助物業,社區黨委多次組織小區監事會、理事會和居民代表“三方聯動”,大家一致同意:2單元居民每戶配發3張電梯卡,每張電梯卡每月可使用120次,用完后可到物業服務站續簽。前期電梯保養費、電費由住戶均攤,后期設定保底使用次數,超過部分再承擔一定的費用。
陽光花園23棟2單元戶數少,李師傅充分利用微信群,按照之前商定的分攤比例,每月曬出電費單,大家自覺分攤電費。“每月總費用也就100多元,大家都很自覺。”李師傅說,通過裝電梯,大家的心凝聚到一起了,清掃電梯、維修保養,什么事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