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理略 見習記者 張歆
畜禽養殖糞便污水隨意排放會污染水體,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8月3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仙桃市畜牧獸醫局工作人員對當地畜禽養殖環境問題整改進行采訪。
在仙桃郭河鎮農鼎蔬菜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農鼎合作社),記者看到幾十個大棚里種植的青椒長勢喜人,合作社老板陳國慶一邊在地里忙活,一邊跟記者搭話,“我的蔬菜瓜果都是靠有機肥種植,不愁銷呢!”
農鼎合作社于2014年創辦,有500畝地,主要種植蔬菜和水果。在仙桃畜牧部門的幫助下,農鼎合作社創辦之初就建設了全封閉式畜禽糞污集中處理池。正當記者找尋這個處理池時,陳國慶跺了跺腳,笑道:“別找了,就在我們腳下。”原來,記者所站的空地下便是處理池。“這個池子有700立方米,我們將周邊養殖場的畜禽糞污收集過來,通過發酵腐熟就成了有機肥,然后給我們的農作物使用。”陳國慶說。
“糞肥不要錢,我們只用支付給養殖戶一些運輸費,扣除肥料腐熟、進田等費用,一年可節約肥料錢30多萬元。”陳國慶算了筆賬。節約錢不說,讓陳國慶感受最深的還是環境質量的提升,“過去都說畜禽養殖污染大,臭氣難聞,我們現在逐步在改,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既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循環利用廢棄物,可謂一舉多得。”
在仙桃,將畜禽糞污收集做有機肥是破解畜禽污染難題的好方法。將雞糞、麥稈等廢棄物加工,用于種植雙孢菇,又是另個好辦法。
位于仙桃彭場鎮的湖北菇珍園菌業有限公司(簡稱菇珍公司),就利用雞糞、麥稈,制作種植雙孢菇的菇床基料,很好解決了畜禽糞污和農作物廢棄物難處理的問題。記者走進菇珍公司的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便是4排6層約10米高的菌菇培育架,車間頂部的保溫設備嘩嘩作響,傳送帶將厚約15厘米的菌菇生產廢料直接傳送到攪拌車中。
原來,這些壓實緊密的菌菇廢料在成為廢料之前,是菌菇生長的菇床,最上面一層是草炭土,厚度為3至5厘米,草炭土下面統稱為基料,菌種則夾在基料和草炭土之間生長。該公司副總經理趙超介紹,基料是由鮮雞糞、麥稈等材料混合,經過壓實、清洗、消毒后制成,這菌菇基料,就是糞污的出路。“菌菇生產后的廢料再次混合發酵,又成為了有機肥料,可肥田,相當于在成為有機肥之前,雞糞、麥稈又多被利用了一次。”趙超表示,長成的菌菇篩選分級后出售,1公斤的A級菌菇批發價可以達到10元錢。
“看著自己生長的地方經濟發展起來了,綠水青山卻變成污水荒山,怎么會不難受呢?要把綠水青山變回來,還是要走生態農業的路子。”趙超感慨到。據了解,菇珍公司總投資3億元,一期工程投資1.5億元,新建了1.6萬平方米的菇房以及發酵車間、原材料場地和辦公樓;二期三期工程將分別投資8000萬元和7000萬元,用于擴建菇房、新建有機肥廠和加工車間。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年消納麥稈3萬噸、雞糞4萬噸,可轉化利用當地30萬只蛋雞雞糞,年生產或加工雙孢菇1.2萬噸,有機肥1萬噸,年產值超過2億元。
隨后,記者又來到仙桃張溝鎮的眾鼎農業有限公司。這家生態農業公司,既是一個養雞場,又生產有機肥。老板陳浩從2008年開始養雞,去年新上一套雞糞發酵罐設備,開始利用雞糞生產有機肥。盡管有機肥生意不好做,但陳浩一直在堅持,“生產有機肥的技術不難,但有機肥‘入田’是難題,成本、觀念等問題都需要時間解決,但我堅信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有機肥,所以現在再難我也會堅持,畢竟無論是雞糞的回收利用,還是有機肥的使用,都是為了保護環境,為子孫后代造福。”陳浩道。
除了對畜禽糞便開展資源化利用,仙桃市也積極開展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停拆轉工作。以仙桃市養雞大鎮郭河鎮為例,該鎮有30多年的養雞歷史,發展最好的時候,大大小小的養雞場達到200多家,蛋雞數量達到500萬只,但很多雞糞直接排到了北干渠,而該渠直接連通仙桃市重要河流通州河,嚴重污染了當地的水體環境。去年,該鎮就將劃入禁養區的10家養雞場全部關閉,今年又對這些關閉的養雞場進行了拆除。
一年多來,仙桃市非禁養區規模養殖場改造877家,完成雨污分流改造717家,建設雨污分流溝53757米,建設異位發酵床217個、54790立方米,配套建設干糞池98236立方米,污水儲存池48473立方米,養殖場配套還田面積34752畝,通過第三方對接還田面積20萬畝,植樹75300余棵。畜禽糞污收集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95%,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通過努力,仙桃全市溝渠水質顯著提高,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