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李應均 姬廷順
全省29個項目上榜,十堰市占了7個——8月27日,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對初步評審通過、擬正式發文公布的全省金融支持旅游扶貧優質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十堰所占項目數量居全省第一。
這7個項目分別是:鄖西縣上津古城旅游扶貧建設項目、鄖陽區鄖陽印象袁家村民俗文化村項目、竹溪縣龍王埡茶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建設項目、茅箭區秦巴生態植物園、丹江口市武當大明峰生態文化旅游項目、丹江口市武當山南神道景區項目和丹江口市太極峽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7個項目共申報的貸款額度為11.8億元。
十堰市旅游委主任邊疆表示,今年是該市旅游發展的項目年、品質年、提升年,旅游項目是十堰“美麗經濟”最好的保鮮劑。
千億產業呼之欲出
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
十堰市提出項目是旅游的“牛鼻子”,旅游要發展,項目是關鍵。
去年6月,該市召開的旅游發展大會提出,將旅游業培植為千億級戰略支柱產業,堅定不移地把十堰打造成生態與文化雙重崛起的“東方國際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
為此,十堰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要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加快“全域風景區、全域生態區、全域水源區”建設,整體改造提升大武當等重點區域;要突出重點、提升品質,著力構建“山水城互動、文旅農互融、景點景區互聯、各要素配套”格局;要全域統籌,差異發展,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城區各縣域為支撐,精心打造“武當369”等特色品牌。“生產即旅游、生活即旅游、感受即旅游、處處皆旅游”。在工作布局上,該市堅持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兩區三帶”為骨干,以縣市區資源為支撐;在工作重心上,以項目為抓手,以推介為動力,以提升服務與品質為重點;在工作舉措上,打好“項目落地、產品提升、氛圍營造”三大硬仗,力求在軟件上下功夫,在細節上做文章,在文化上著墨色,在體驗上留痕跡,實現旅游業的全域、全員、全業發展。
重點項目風景獨好
方向既明,步履堅定。
啟動更多、更優質的項目是當務之急,怎樣才能吸引好的項目?在全市旅游大會之后,該市立即組織各縣市旅游局局長、市旅游委中層以上干部,穿秦嶺、跨黃河、越巴山,考察陜西、四川、重慶、湖北等四省10個市州縣15個5A級景區及在建旅游項目,召開旅游發展座談會6次,與20多個旅游主管部門、旅游景區及投資商進行交流。
截至7月底,十堰市在建旅游項目81個,項目總投資678.49億元,實際完成投資52.34億元,在建旅游項目總數全省第一,完成投資額度全省第二。其中,鄖陽區在建旅游項目達15個,完成23.31億元投資,居十堰首位。
推進旅游重大項目重在謀劃。搶抓省交投公司與十堰合作建立交旅融合發展模式和全省謀劃重大項目機遇,該市深度謀劃旅游重大鄉村旅游綜合體、環庫觀光小火車、汽車露營地、大型旅游景區、旅游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50個,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其中投資過100億的項目3個,50億元項目10個。
政策利好成“源頭活水”
服務項目就是服務發展,優質服務鍛造高效生產力。
十堰市相繼制定了《十堰旅游業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完成《十堰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北京—十堰旅游直通車線路規劃》,出臺《支持服務武當山旅游發展的九條意見》。同時,抓實有償使用資金支持旅游企業小額貸款政策,出臺精準支持旅游業發展的用地政策。農業、扶貧、環保、交通、林業等有關部門,也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
該市還探索聯合成立旅游投資公司和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從根本上破解旅游融資問題。在2018年全市旅游工作會暨旅游項目推介說明會上,市旅游委發起“銀旅合作計劃”,與10家銀行簽訂《金融支持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9家銀行與相關旅游企業簽訂了金融支持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協議。
通過這一方式,全市銀行業支持旅游產業授信資金達100億元,支持重點旅游項目資金20億元,這將有力推動旅游項目建設,為十堰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今年1月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3911.03萬人次,同比增長19.43%,占全年62.08%;旅游綜合收入353.25億元,同比增長39.11%,占全年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