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芳 陳會君 通訊員 黃丹梅
【編者按】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意見》,到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要抓好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
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年輕干部?老百姓有什么期盼?怎樣引導年輕干部經風雨、長才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枝江、宜城等地鄉鎮展開調研。
做“飛鴿牌”,還是做“永久牌”?
是心猿意馬,還是扎實“墩墩苗”?
不少基層年輕干部,曾這樣自我發問。
張國安,34歲,山東人,同濟大學碩士。8年前落戶枝江時,大伙都擔心他留不住。沒想到,他把媳婦從山東接了過來。
譚俊,40歲,三峽大學畢業生。工作以來,一直在鄉鎮摸爬滾打,一干就是16年。
8月下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枝江鄉鎮調研,碰到不少這樣愿意扎根基層的年輕干部。“鄉鎮非常渴望年輕干部!”采訪中,多位鄉鎮黨委書記直言。
扎根基層,“墩墩苗”不是“鍍鍍金”
老百姓眼里,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年輕干部?“能幫群眾解決問題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枝江董市鎮雙湖村村民李正性說。
吳華林,“85后”,董市鎮副鎮長。
曾有段時間,有位杜奶奶每天上訪。她是秭歸搬來的移民,賣掉董市分給她的房子后,又回秭歸居住。幾年后,老人回董市要求重新給她安排宅基地。這不符合政策,但杜奶奶怎么也不理解。“老百姓找上門,肯定是有難處。”吳華林換位思考,詳細了解杜奶奶的處境后,打算按政策為她申辦低保。
感受到政府的關心,杜奶奶再也沒上訪了。“在鄉鎮一線,學會了怎么和群眾溝通交流。”扎根基層,讓吳華林找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哪里都是工作,要擺正心態。”彭翠翠,31歲,枝江馬家店街道社區辦工作人員。畢業后,一直在鄉鎮工作。如今,每天在社區一線忙碌,樂在其中。
馬家店街道黨政辦副主任王勝今年29歲,剛畢業時,也向往大城市。
“現在,心安定了。”王勝坦言,他在諸多細小事情中,找到了自身價值。比如,維護社會穩定,離不開基層,自己不就是那塊小基石嗎?
在他看來,基層是成長的大課堂,在基層“墩墩苗”而不是“鍍鍍金”,磨礪自己、增長才干是關鍵。
“有情懷,有定力,才能在基層扎得下根。”馬家店街道黨工委書記楊衛民時常這樣鼓勵年輕干部。
基層留人難是普遍現象。有的年輕干部在鄉鎮沒工作多久,要么被調走,要么自己考走。
“年輕干部過早離開基層未必是好事,在復雜環境中更能成長。”董市鎮黨委書記易禮強跟年輕人談心時說,干部成長是有規律的,基礎打牢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經得起挫折,受得了委屈
干部眼里,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年輕干部?“要經得起挫折,有委屈、有困惑時,能堅守。”楊衛民期待,年輕干部磨煉出一顆“大心臟”。
黃珊珊,湖北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2014年,29歲的她生完孩子回到董市鎮副鎮長的崗位。鎮里缺人,她還兼任宣傳委員。
一個人負責對口市里11個部門的工作事項,孩子又嗷嗷待哺,黃珊珊心情煎熬:“經常睡不著覺!半夜坐起來,拿張小紙條,把事情一條條列出來。”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
黃珊珊請教老同事、到市里咨詢相關部門,工作局面慢慢打開。回頭看,她感嘆:“越是難受,越是做不下去的時候,越是成長的時候。”
經得起挫折,受得了委屈,才能磨出真功夫。
2017年,28歲的劉斐到馬家店街道擔任紀工委干部,從零起步開始這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一次,辦案卷宗交到市紀委,因忘記復印問詢人身份證,有的地方少了簽字,案卷被打回來重做,他挨了領導批評。“也沒人教我怎么做,多少有點委屈。但更多還是從自身找原因。”劉斐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今年4月,他每天下班后主動到市紀委案卷室學習。這幾個月來,再也沒出過差錯。“不是有學歷就能解決好工作難題,千萬不能把文憑等同于水平。”翻開董市鎮鎮長張國安的筆記本,密密麻麻的字跡,從稅務常識到預決算流程,從施工規劃、土地政策到安評、環評細則……都是他平時“充電”的痕跡。“到基層不是走馬觀花,要把磨煉當成人生的寶貴財富。”馬家店街道66歲的退休干部宋平寄語年輕人。
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
組織部門眼里,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年輕干部?“對黨忠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關鍵時刻能沖鋒的年輕人靠得住、信得過。”枝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貢維金說。
一次,該市一小區200多名業主,打著橫幅,堵住小區大門,表達對物業的不滿。
得知情況,馬家店街道辦事處主任譚俊立即趕到現場。
他拿起話筒,大聲喊話:“我是街道主任,專門過來跟大家解決問題。請每棟樓派一名代表,我們找個地方坐下來談,好嗎?”
不出一小時,人群漸漸散了。每棟樓選出的代表與譚俊面對面。
了解居民訴求后,譚俊在隨后的兩個月里,一一溝通解決問題,還幫小區組建了業委會。
關鍵時候沖在前面的,不止譚俊。
今年剛入夏,一場坨子雨讓董市鎮不少地方受災。
張國安沖在一線應急搶險。傍晚時分,一名婦女騎著電動車,掉進路邊溝渠,附近群眾隱約聽到有人喊了一聲“救命”。
信息傳來,張國安馬上調度搜救。但一連好幾個小時過去了,沒有結果。他又安排附近村莊,一家家排查,是否有人失蹤。
守了整整一通宵,排查7個村3000多戶人家后,他們才掌握準確信息:當事人落水后,很快自己從另外一邊爬起來,回家了。雨下得大,她離開時沒人發現。
“危難時刻,必須在一線。”徹夜不眠,盡管辛苦,但在張國安看來,這是年輕干部應有的擔當。
為鼓勵年輕干部扎根基層,去年初,枝江啟動年輕干部“1730”培養工程,即:建立1個年輕干部培養總庫,分黨政文秘、招商引資、宏觀經濟等7個緊缺類型,每類各培養不少于30名干部。
“1730”培養工程中,枝江對每位年輕干部實行星級管理,分理想信念、能力素質、敬業奉獻、業績成效、紀律作風等方面,每月評星定級,作為年度考核、評先提拔的重要依據。
“變一次性考核評價,為全過程的動態考核。”枝江市委書記劉豐雷期待,用長效機制引導年輕干部沉下心來踏實工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